[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证券日报:新能源车由热到烫风险不可忽视

发布时间: 2021-08-26 14:5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前有宁德时代总市值突破万亿元,比亚迪股价创历史新高,后有北方稀土20天股价翻倍,盐湖股份单日成交近300亿元,新能源车产业链正被全面挖掘,某基金经理更是高呼“新能源车行业是一个未来能够实现十年十倍增长的超级成长赛道”。8月份以来截至8月25日,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上关于新能源车的提问更是超过1300条。

  种种迹象都在印证一个事实:新能源车持续处在风口之上。的确,从长远来看,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已经具备较好的规模效应优势和发展环境,不管是碳中和目标还是新能源车2025年的渗透率,都代表着新能源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是高景气赛道。不过,在经过急速奔跑后,新能源车产业出现的过度发热症状不可忽视。

  政策趋势需由“养”到“治”。一直以来,政策都在有力护航新能源车产业发展。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支持加快新能源汽车发展”到近期多部委的表态,都能看出政府对于新能源车产业的支持十分明确。不过,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530万辆,而产能为3661万辆,明显过剩。因此,有关部门尚需加强汽车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严控增量、优化存量,严格执行新建企业和扩大产能项目等规范要求,加大僵尸企业退出力度,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做大做强,促进新能源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企业发展需由量变到“智变”。依托于稳定的政策支持,新能源车市场提量。今年前7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超历年销量,渗透率更是突破10%的关键点。换句线%徘徊的新能源汽车,仅用半年便达成前10年的总增长。但是,在这股扎堆新能源车的浪潮下,又出现了只要稍微有些能力的企业,本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贯有思维,想方设法搭上新能源车项目,以期获得国家或地方的资金支持,且把过多的资源放在产能扩张上而忽略了技术进步。而目前我国新能源车发展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关键零部件还面临“卡脖子”问题,需要不断的技术创新解决消费者的痛点,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基金经理需谨慎跨“能力圈”投资。今年以来,A股市场不再沉迷“喝酒吃药”,而是爱上了飙车,大智慧新能源车板块指数年内最高涨幅超过70%,大牛股批量出现,期间股价翻倍的公司超过百家。从公募基金情况看,截至二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百亿元俱乐部中首次出现了新能源汽车主题基金的身影。可以看到,面对新能源车的逼空行情,很多传统价值型基金经理不得不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从二季度开始买入相关标的,一些擅长消费类投资的基金经理更是在频频参加新能源车主题的路演。但问题是,如果基金经理们没有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就匆忙跟着行情跨界,盲目投资,将给基金业发展带来严重后遗症。

  投资者也需提升财商素养。新能源车持续火热的场面,同样令普通投资者情绪被不断调动,不乏投资者因极端分化行情陷入焦虑,导致投资行为“变形”。有基民直接喊出“不买新能源就赎回”,倒逼非新能源基金的基金经理放弃原有赛道;有股民建议“药茅”“别研发新药了,做新能源车股价能翻倍”……这些情况表明,部分投资者仍然集中于感性投资,缺乏专业化、体系化的思维方式。

  新能源车赛道愈发拥挤已是不争的事实,A股市场给予高估值的背后实则意味着对投资的低容错率。因此,投资者面对“过度发热”的新能源车风口,一定要握稳“方向盘”。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