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子承父业薪火相传

发布时间: 2021-06-22 20: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有3个儿子,分别叫袁定安、袁定江、袁定阳。因为袁隆平将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人民、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所以3个儿子从小也耳濡目染,深深的被父亲影响着。袁隆平的三个儿子中虽然只有袁定阳子承父业,但其他两个也和农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间接地为农业产业做出了贡献。可以说,袁隆平三个儿子如今的成功虽然离不开他们自己本身的努力和勤劳,但是更离不开他们父亲的言传身教。

  国士无双,作为一名声望极高的科学家,袁隆平的离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痛悼与哀思。距离袁隆平院士逝世已一个月了,袁隆平儿子、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袁定阳已继承衣钵,北上内蒙古,继续“袁梦计划”。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左一)、副主任袁定阳(右一)出席“袁梦计划”第二期发布会,并亲手切开大米蛋糕,宣布启动“袁梦计划”第二期: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在兴安盟的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水稻20万亩,帮助当地水稻种植户实现收入翻番。

  袁定阳表示,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碱水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课题,虽然前期的试验已取得了亩产超千斤的成绩,但这不是终点。持续研究水稻杂种优势、进一步提高亩产仍将是自己未来科研工作的重点。“不能满足现有的成绩,育种是不断发展的,产量和品质也是要持续提高的。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注定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遍布全球梦为众人熟知,但其实他还有第三个梦。2020年1月13日,袁隆平在三亚发布“袁梦计划”,在盐碱地上种水稻。这一技术既可改良盐碱地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又可为沙漠地区的人口解决口粮问题,并实现种植户收入翻番。2019年,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兴安盟科右中旗盐碱地水稻种植基地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达508.8公斤,超过了袁隆平提出的盐碱地亩产300公斤以上的目标。

  袁定阳表示,此前“袁梦计划”父亲一直亲身参与。前不久,自己开始担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分管相关科研平台,也得以有机会首次参与“袁梦计划”。

  公开资料显示,袁定阳1990年考入广西大学农业专业,毕业后进入当时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1996年他考入湖南农业大学,攻读遗传育种学专业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袁定阳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继续学习,研究分子生物学,并获得博士学位。

  此后,袁定阳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水稻分子育种、水稻杂种优势理论与应用和第三代杂交水稻研发等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省部重大等项目10余项。他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一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其中授权专利10余项)。

  “父亲的逝世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但‘袁梦计划’没有因此终止。”袁定阳表示,他和团队的成员仍然会按照父亲的初心和愿景努力开展科研活动,持续提高亩产,改良盐碱地和沙漠地区的生态环境,带动种植户增收。鉴于各地的生态环境的复杂性,未来团队还将持续开展研究,努力将更加优良的耐盐碱水稻的品种推向全国。

  种了一辈子水稻的袁隆平院士,辛勤一生,努力一生,而他的三个儿子也都精明强干,成为国之栋梁,这也应该是袁老的欣慰之事。我们也相信袁老的科研团队会继续努力,恪尽职守,为人类、为社会、为农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作为媒体人,作为中国精神和正能量的传播者,我们“圆梦行动”也将继续沿着袁隆平院士的步伐,传承并积极弘扬袁隆平精神!斯人已去,但他的道路将有千万人继承!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