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王永庆辞世十周年忆其传奇一生

发布时间: 2021-06-20 08:50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今年适逢台塑企业创办人王永庆先生逝世十周年。十年之前,即2008年10月11日,王永庆先生因担忧美国金融风暴对******产生的冲击,偕同夫人与子女前往美国视察公司生产线日早上于纽泽西因身体不适入院,后因心肌梗塞导致心肺衰竭在9点38分过世,享寿92岁,子女随伺在侧。

  据******“时报信息”报道,台塑近日在******举办缅怀创办人纪念活动记者会,王永庆三房女儿台塑集团管理中心委员王瑞瑜表示,期盼可以透过台塑两位创办人累积的智慧,唤回社会大众甚么才是******价值,******价值即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以及一步一个脚印。

  据报道,王瑞瑜表示,王永庆辞世十年,本次配合两年一次的运动会,扩大举办缅怀创办人纪念特展,台塑两位创办人几乎可以说是和******经济一起成长、起飞以及茁壮,所以才会有今日******繁荣的社会,却也很感叹今日社会人与人的不信任和敌对,期望透过两位创办人一生累积的智慧,唤回社会大众甚么才是******价值,******价值即勤劳、朴实、吃苦耐劳以及一步一个脚印,期望透过本次特展,让年轻人学习两位创办人的精神,王瑞瑜也直言,“身为王永庆的子女、感到荣幸和骄傲”。

  王瑞瑜今忆起父亲王永庆时表示,自小父亲就教导自己做人要有同理心,“富要济贫、强要扶弱”,每一块钱都不能浪费,每一块钱都要记账,在她心目中,王永庆总是把吃苦当作吃补。从父亲身上学到的还有“制度”很重要,可以让一个人的品性很端正,现在台塑的总管理处也引此为借,在“制度”持续精进。

  今年适逢台塑企业创办人王永庆先生逝世十周年及王永在先生逝世四周年,为了缅怀与感念兄弟二人生前待人处事风范,以及热心回馈社会的诸多贡献,台塑企业将于10月15日起在******明志科技大学举办“缅怀创办人纪念特展”,透过展出二位创办人生平故事、创建企业、奉献社会等相关事迹,传递嘉言精神及人生哲理,让社会大众藉此缅怀昔人典范。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省******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其父王长庚以种茶为生,生活颇为艰辛。15岁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便到茶园当杂工,后又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第二年,他就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化学纤维公司、******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在世界化工行业,台塑董事长王永庆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他把******塑胶集团推进到世界化工工业的前50名。台塑集团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与王永庆善于用人分不开。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令王永庆创造出一套科学用人之道,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套方法,

  王永庆在总结台塑企业的发展过程时说:“如果******不是幅员如此狭窄,发展经济深为缺乏资源所苦,台塑企业可以不必这样辛苦地致力于谋求合理化经营就能求得生存及发展的话,我们是否能做到今天的PVC塑胶粉粒及其他二次加工均达世界第一,不能不说是一个疑问。他又说:“研究经济发展的人都知道,为什么工业革命和经济先进国家会发源于温带国家,主要是由于这些国家气候条件较差,生活条件较难,不得不求取一条生路,这就是压力条件之一。日本工业发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产生的,这也是压力所促成的;今日******工业的发展,也可说是在“退此一步即无死所”的压力条件下产生的。”

  事实的确如此。台塑企业能发展至年营业额逾千亿元的规模,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压力逼迫下,一步一步艰苦走出来的。”台塑企业如果在当初不存在产品滞销、******没有市场的问题,便不会想出扩大生产,开辟国际市场;没有******塑胶粉粒资源匮乏,也就不会在美国购下14家PVC塑胶粉粒工厂之举。

  王永庆把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糅入企业管理中,创立了“压力管理”的方法,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有压迫感和让台塑的所有从业人员有压迫感。

  首先,台塑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PVC塑胶粉粒的原料来源是一个越来越严峻的问题。台塑在美国有14家大工厂,但台塑与拥有尖端科技与电脑的美国对手竞争,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必须开辟更多的原料基地,企业才会有生命力。这是企业的压力之一。

  其次,全体从业人员的压力。台塑的主管人员最怕“午餐汇报”。王永庆每天中午都在公司里吃一盒便饭,用餐后便在会议室里召见各事业单位的主管,先听他们的报告,然后会提出很多犀利而又细微的问题逼问他们。主管人员为应付这个“午餐汇报”,每周工作时间不少于70小时,他们必须对自己所管辖部门的大事小事了然于胸,对出现的问题作过真正的分析研究,才能够过关。由于压力过大,工作紧张,台塑的主管人员很多都患有胃病,医生们戏称是午餐汇报后的“台塑后遗症”。

  王永庆每周的工作时间则在100小时以上。整个庞大的企业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对企业运作的每一个细节也都了如指掌。由于他每天坚持锻炼,年逾古稀身体状况仍然很好,精力十分充沛。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人多事杂,单靠一个人的管理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组织的力量来推动。台塑在1968年就成立了专业管理机构,具体包括总经理室及采购部、财政部、营建部、法律事务室、秘书室、电脑处。总经理室下设营业、生产、财务、人事、资材、工程、经营分析、电脑等8个组。这有如一个金刚石的分子结构,只要自顶端施加一种压力,自上而下的各个层次便都会产生压迫感。

  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王永庆对员工施加巨大的压力,同时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台塑的金钱奖励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有名。王永庆私下发给干部的奖金称为“另一包”(因为是公开奖金之外的奖金)。“另一包”又分两种:一种是台塑内部通称的黑包;另一种是给特殊有功人员的杠上开包。1986年黑包发放的情况是:课长、专员级新台币10万—20万;处长高专级20万一30万;经理级100万。同时给予特殊有功人员200万—400万的杠上开包。业绩突出的经理们每年薪水加红利可达四五百万元,少的也有七八十万元。此外还设有成果奖金。对于一般职员,则采取“创造利润,分享员工”的做法。员工们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代价的,这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除了以上两套管理方法,在人员选拔、使用上王永庆也自有一番心得。他认为人才往往就在你的身边,求才应从企业内部去寻找。他说:寻找人才是非常困难的,最主要的是,自己企业内部的管理工作先要做好;管理上了轨道,大家懂得做事,高层经理人才有了知人之明,有了伯乐,人才自然就被发掘出来了。自己企业内部先行健全起来,是一条最好的选拔人才之道。王永庆分析指出:身为企业家,应该知道哪一个部门需要何种人才例如:这个单位欠缺一个分析成本的会计人员,或是电脑的程序设计人员;究竟是哪一种成本分析,需要的是哪一部门的电脑专家,困难在哪里等等。任用人才时应首先确定工作职位的性质与条件,再决定何种类型的人来担任最适宜,然后寻求担任此职位的人才。

  王永庆说:就像苦苦的研究一样东西,到了紧要阶段,参观人家的制造,触类旁通,一点就会;如果不经苦苦的研究追求,参观人家的制造,仍然一无所得。要自己经过分析,知道追求的目的,才知道找怎样的人才,否则空言找人才,不是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不懂得用。还有,人才找来了,因为自己的无知,三言两语便认为不行的也多得是;或者因为本身制度的不健全,好好的人才来了,不久就失望而去。基于这个道理,台塑每当人员缺少时,并不是立即对外招聘,而是先看看本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有没有合适的人员可以调任,如果有的话,先在内部解决,填写调任单,两个单位互相协调调任即可。负责人事的台塑高级专员陈清标说:通过内部的甄选有两大优点,一方面可以改善人员闲置与人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则因人员已熟悉环境,训练时间可以节省下来。这样就可发挥轮调的作用,将不适合现职的人,或对现职有倦怠的人另换一个工作,使其更能发挥所长,而且分工太细组织僵化等现象,也可以从调任中消除掉

  沿着******县新店溪蜿蜒而上,经半个小时的路程就到王永庆的家乡——新店直潭。在直潭小学附近,有一座别致的建筑,名叫“感恩堂”,它就是王永庆后来兴建的王家族厝。这里供奉着王永庆家族的祖先,墙上排列着已离开人世的每一位祖先的遗照。每到清明节,王家的后代都要来此祭奠祖灵。

  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县新店直潭的。

  王家在******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王天来是在因灾荒随寡母许雪娘由福建家乡渡海逃难到******的。王天来娶林谨为妻,共生育有六个儿子,依次为王清纯、王秀木、王瑞吉、王添泉、王福山、王清江。四儿子王添泉就是王永庆的祖父。

  王家来台后,重操旧业,仍以种茶为生。茶叶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贸易商品,较种田划算得多,加上王家六位男儿,劳力强壮,生活也很愉有了改善,逐渐成为直潭的小康人家。

  王家像所有的中国家庭一亲友,希望儿辈能上学读书,有朝一日,升官发财,光耀祖宗。在王家的六个儿子中,四子天添泉算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更加受到父亲王天来的疼爱。

  王添泉长大成人后,父母给他娶了一位名叫蔡富的妻子。她是当地一个殷实人家的小姐,长得娇小纤弱,眉清目秀。可惜她也逃脱不了红颜命薄的命运,在她风华正茂的23岁时,因患不治之症而香消玉碎,离开人世。更为遗憾的是,她未能为王家留有后代,丈夫王添泉又成孤身一人。

  不久,王天来与林谨这对历经人生诸多苦难的夫妇又给儿子娶了一位苏家的闺女,名叫苏好,她就是王永庆的祖母。苏好一下子给王添泉生了三男一妇。长子王东平,次子王长庚,三子王水源,女儿王辛。王长庚就是王永庆的父亲。

  王永庆的伯父王东平,于1917年逝世。遗孀林芦改嫁景得“人憔悴”,不愿再拖累这个家,也不愿再忍受病魔的折磨,曾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阎王爷没收留他,他没死成,詹样将他从自杀的边缘救了下来。

  谁知,奇迹竟在王长庚身上出现了。也许是精神的力量,也许是死神不让他过早的去见阎王爷,他的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不久便恢复正常,王家重新出现了欢乐,但日子已大不知从前,生活更为艰辛。王永庆的3个妹妹只好暂进送给邻居代养。

  当长子王永庆长到15岁时,便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嘉义闯天下。这一去,竟改变了王家的生活,王家后来一跃成为当地的有钱人家。如今,王永庆家族是******最有名望的大家族,家产丰厚,人丁兴盛。海内外亲朋甚多,总计在百人以上。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