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乐得其“所”

发布时间: 2021-05-02 14:1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扶贫攻坚怎么扶,“两不愁三保障”如何实现,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如何激发……实践中易地搬迁就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制胜法宝,对海东而言更是如此。

  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海东市,湟水河穿城而过,形成了两山夹一河的城镇发展区域。河谷平原地域有限,大多数百姓居住在南北两山,两山海拔与河谷平原地带相差超千米,山上交通、饮水、医疗、教育、产业……相当滞后,而这些地方正是海东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

  面对艰难困境,迎难而上破解难题,与全国各族群众同步迈入小康,既是海东市委市政府的初衷,更是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行动。

  南北两山贫困乡镇、贫困村、贫困户怎样才能可持续脱贫,如果不间断投入扶贫资金,那无疑是个“无底洞”,最可行最理想的做法就是易地搬迁,整乡整村搬,搬到公路沿线,搬到城镇楼房,搬到人流、物流、信息流“流成河”的地方。

  “十三五”期间,海东市委市政府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来抓,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要求,投资28.08亿元,搬迁14711户5297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5201户19301人,如此大的搬迁规模和数量,甚至超过了青海省牧区一个县的人口总量。

  从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新区出发,前往初麻乡塔麻村,四个多小时的车程,翻越跌宕起伏的狼山,一道弯,两道弯,三道弯……这里有一半的路程属于山路,起初记者还兴致勃勃地数着过了几道弯,后来感觉实在太多数不过来。初麻乡乡长马振说:“要是下雨了,这条路压根就走不成。”

  这就意味着塔麻村村民遇上雨雪天气根本出不了门。塔麻村的村民已经搬走,留下的是断壁残垣,从周边环境中记者窥见了村庄整体搬迁的原因。

  整个村落地处山顶,巷道里还能看见滑坡出现的裂痕,村子一处平地上有一个不大的水池,这里积攒的雨水供应着全村人畜饮水。仔细观察,不少村民的院子中,还能看见房顶的一根管子,接到院子中的水窖,村民将雨水储存下来饮用,绝大多数房子依然是上世纪80年代的土墙木房。

  “村里没有学校,最近的一个教学点只能上到三年级,因此村民学历普遍较低。更别提医疗条件,由于路程远,曾经发生过孕妇半路上就把孩子生下来的事情。”对村子情况了如指掌的马振介绍道。

  对于塔麻村来说,要实现脱贫清零,只有易地搬迁一条路可走,因为改善基础设施的投入要远远大于易地搬迁的投入,只有实施易地搬迁,塔麻村才能真正实现脱贫。

  贫困的面貌各有不同,但贫困的原因却极为相似,“行路难、就医难、吃水难、教育难、增收难、就业难”。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北山乡所面临的困境与塔麻村别无二致,区别在于北山乡属于整乡搬迁,其搬迁难度远远大于塔麻村,而搬迁安置方式则是进城上楼。

  北山乡作为青海省唯一一个整乡易地搬迁的地方,村民搬迁后的后续产业发展及搬迁模式,为青海省易地搬迁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乐都区七里店新型农村社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是青海省目前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乐都区马厂、马营、芦花、李家、中岭、高庙等10个乡镇2350户8053人告别原来行路难、发展难、居住分散的“山窝窝”,搬迁至城市中心开启崭新的生活。

  从全省唯一一个整乡搬迁到青海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落地,从侧面说明,海东市贫困程度之深、扶贫难度之大,但也恰恰彰显了海东市通过易地搬迁,坚决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的信心与智慧。

  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绝不是简单搬迁之后就能实现。易地搬迁仅仅是改善居住环境,破解了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搬迁之后的后续产业发展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王牌”。

  民和县李二堡镇帮岭村是李二堡镇最后一个贫困村,依托易地搬迁,帮岭村从山上搬到了山下,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变,加上贫困户到户产业资金,实现贫困村退出毫无悬念。

  帮岭村全村118户54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246人,后续产业发展中,餐饮、种植、家庭小牧场养殖均有,实现了产业到户全覆盖。马成先一家六口人,利用产业到户资金,儿子从拉面馆的跑堂成为一家拉面馆的老板,一年有十几万元的收入,依托易地搬迁和产业扶持,稳步实现了脱贫“摘帽”。

  对于海东市来说,种植养殖业是主要产业,也是群众的支柱产业,易地搬迁后产业实现了集中化、规模化。

  易地搬迁后,除了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搬迁至县城及县城周边的群众,就业择业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或许可以说,面临就业择业的机会更多了,只要不是懒汉,每天出门都能挣上钱。

  平安镇三合幸福家园,是将三合镇邦业隆村、翻身村、窑洞村等脑山地区村落,集中搬迁至平安镇。

  段光财是三合镇窑洞村建档立卡户,以前仅仅依靠种庄稼维持生计,一年下来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口袋里终年空空荡荡。搬迁至三合幸福家园后,段光财当上了小区的保安,每月1500元,儿子儿媳外出就近务工,还有粮食补贴、土地流转补贴等,这些收入加起来,段光财轻松脱贫。

  为了破解 “今天怎么搬、明天怎么办”的易地搬迁难题,三合镇利用当地的田春峡生态牧场养殖公司发展德州肉驴养殖业,为建档立卡户家庭提供稳定的公益性岗位14个,加大驾驶员、烹饪、泥瓦工、农家乐等实用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鼓励和引导贫困户积极外出务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务收入。

  从传统种植养殖到进城务工和技能培训,海东市易地搬迁走出了海东特色之路,打造宜居环境的同时,营造了宜业的生存环境,让搬迁户从理念,视野,物质生活等方面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贫困。

  走进搬迁到甘都镇的初麻乡塔麻村,这个化隆县唯一的撒拉族村落,每个村民精神饱满,气色红润。

  韩哈克木身穿白衬衫,正在为花盆里的花卉浇水。“以前在山上,连洗脸都要思考很久,因为水的难题,更别说养花了。”韩哈克木说。

  确实如此,以前在山上,天天都是那些人,村子因为偏远,也很少有外人来,亲戚们也嫌路远,逐渐生疏不走动了,村民们很少外出,闲着没事就聚在一起烤火、晒太阳、拉家常。

  搬下来之后,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以前不走动的亲戚重新建立了联系,人情味浓了,村民们也会拾掇打扮了。初麻乡乡长马振开玩笑说:“搬下来后,妇女们的地位都变高了。”

  可以肯定地说,塔麻村的搬迁,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居住生活环境到产业发展,再到村民的精气神,点点滴滴的变化,村民们都镌刻在内心深处,化作感恩党和政府的行动。

  北山乡牙合村原支部书记李发辉说:“以前在山上,贫困户与边缘户的差别不是很大,大家都是你看我我看你,一年到头就趴在一亩三分地里,等着政府的救济金低保金。如今搬下来,只花了1万多块钱,就住进了楼房,这是让我们苦几辈子都实现不了的梦想。”

  生存生活环境改善后,李发辉就让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老两口在家看孙子。“政府把我们扶上马,路怎么走还得靠自己。”李发辉告诫孩子们,在外诚实守信踏实挣钱,家里不用担心。

  广袤的河湟大地——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野,新的时代,它无时无刻不收获着葱茏与新意,如同种在每一个海东人心中的一颗颗愿望树,已成长为一片偌大的森林。

  追求别样的“诗和远方”“扶贫,不能光看眼下的辛苦和困难,还要有逐梦远方的韧劲和斗志。”这是青海省妇联驻湟中县上新庄镇尧湾村第一书记赵雅萍感悟最深的话。 走进尧湾村,到处能感受到一个字——“变”。昔日的垃圾死角,如今的避暑凉亭;曾经的污浊河道,现在的河…【详细】

  以“靶向治疗” 做好主题教育后半篇文章面对党旗庄严宣誓。 参观青海解放70周年成就展。 青海警官职业学院供图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档案史料馆。 学院把“党校标准”作为办学治警的首要标准和基本路径,推动学院党建工作在全省公安机关中…【详细】

  “风光”无限好 生活更美好5月26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天高云淡,微风徐徐。跟随唐古拉山镇镇长尕措拉毛急促的脚步,记者走进了位于市区南郊的长江源村,宽阔的街道两侧,绿树成荫,红瓦白墙的藏式民居整齐划一,新农村形象焕然眼前。 “大家好!这几天家里…【详细】

  民和“扶贫车间” 带动建档立卡户致富6月6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几名易地搬迁建档立卡户正在该县“扶贫车间”内赶制防护服。民和县北山乡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后,为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中务工难,就业难等问题,当地以党建为引领,引导北山乡7个村利用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420万元,在…【详细】

  鲜花铺就百姓致富路石壁村乡村旅游产业——石壁瑞丰花海景点。青海日报记者陈俊摄 总有一种风景,让人永久留恋;总有一种美丽,令人难以忘怀;总有一种情怀,是诗与远方…… 坐落于海东市平安区古城回族乡莲花山脚下的石壁村,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如…【详细】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