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应子根-缙云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21-04-25 14:45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应子根,男,1947年9月出生,中******员,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人。他是家乡致富的领路人,从1988年开始,他与朋友四处取经,带领乡邻走南闯北共同致富,成就了三溪“木珠生产基地”和“香菇特色乡”的美名。他热心当地文化事业,带头成立《凤山草堂文化研究会》,建起缙云首个“农民文化公园”和“父子御史坊”,并重塑了“大禹神像”,成为家乡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教育生动的乡土教材。此外,他还积极编撰全县首部乡志,谱写金曲歌颂家乡,为乡土文化传播贡献了毕身精力,被当地百姓亲切地誉为繁荣家乡经济、文化的“精神向导”。

  应子根,汉族,中******员。1947年出生于缙云县三溪乡西应村。1993年后一直在杭州经商。现为缙云县三溪乡乡贤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三溪乡文明促进会副会长,三溪乡创业联谊会常务副会长,《三溪人》驻杭州创业联谊会总监,杭州埃菲思科技有限公司顾问,中国书协会员,中国书画协会理事,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一直被乡亲们誉为“难得的家乡宝贝”。

  1988年,为响应改革开放的号召,应子根相约本乡李宅忠、朱耀亮等思想前卫的朋友,到金华、温州、台州等地寻找振兴乡村经济的新门路,引进全市首家以薪柴为原料,变废为宝的“木珠机”和“条形木珠”的生产线,创造了产、供、销一条龙的经验,带领各村乡亲开出了三四百家“家庭工厂”,日以继夜生产各种规格的木珠、木珠机、木珠坐垫,出现“本乡老少忙不停,四处招工外地人”的社会效应,不仅使家乡父老走向脱贫致富,还建议乡政府领导发动群众就地取材,利用车木珠的“刨花、木屑”种植香菇,使三溪率先成为“木珠生产基地”和“香菇特色乡”。因此,三溪乡与应子根的事迹受到各级新闻媒体的关注和接连报道,应子根成为带领乡亲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引路人。

  1991年冬,应子根又受聘于乡政府和“乡工办”,协助乡里利用本地陶土资源兴建丽水首家的“缙云陶瓷厂”,随后在1992年创办了缙云县城的“缙云陶瓷工贸公司”经营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于是在1993年又向乡政府提出山里人“打开山门闯市场”的建设性思路,并将三溪的陶瓷产品打入省城杭州和各地的陶瓷品市场、建材市场。然后引导乡亲们在全省各地和上海、安庆等安营扎寨卖建材、搞装潢、做广告、从饮食等,形成五六百三溪人闯市场的特色大军。随着县、市、省电视台和新闻媒体的报道,从事建材创业和三溪特色乡的经验被广泛推广,甚至波及大江南北,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应子根一方面带领乡亲闯荡市场,发财致富,另一方面又热衷于乡土文化的挖掘工作和美丽乡村的公益事业。

  1996-98年,家乡组织修纂《应氏志》,他欣然答应乡亲们要求他指导的要求。无奈身在杭州开拓市场的工作很忙,他就用电话交流信息,收集资料,或利用间隙时间和夜深人静时编撰写稿,或遇到家乡方的难题,就及时回乡共同处理,有力促成家乡百科全书《应氏志》的完满成功。

  2006年,家乡乡贤倡议重建“禹王庙”,应子根抱着“挖掘大禹文化,创建农民公园”的宗旨,在众乡贤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以自筹资金的公益义举形式,结合家乡的山水风光环境,重塑了与炎黄齐名的“大禹神像”,建起了缙云首个“农民文化公园”,为弘扬大禹精神,开发三溪生态旅游奠定一块特色的基石。

  2011年9月开始,应子根先生受聘于三溪乡政府主编“三溪乡志”。由于身处杭州多年,毫无资料数据。他就白手起家,每月几次回乡调查研究,翻阅宗谱,考证史志,采访老人,不辞劳苦,历经多个寒暑,基本完成了缙云县首部《乡志》的初稿编撰工作。

  2013年,为了抢救家乡的历史文化,弘扬淳朴的民风民俗,促进生态旅游开发,应子根联合在杭州、丽水、壶镇创业的青年乡贤,个人筹集数万元资金,率先成立了《凤山草堂文化研究会》,编撰了大量的乡土文化资料,包括:西应概况,武陵胜景,俗朴风淳,水源木本,文化遗产,古今族俊,创业有成,展望明天等十来个栏目,图文并茂的《文化走廊》。当布置典雅、近接地气的“凤山草堂文化模型”从杭州运回家乡张灯结彩布置展出时,使父老乡亲大开眼界,外地来学习的参观者络绎不绝。事后,缙云官方也兴起“文化礼堂”之风,乡政府看到西应《凤山草堂》的社会效果和群众的急切心声,就在西应(三溪源村)号召筹建“两堂六廊”的文化礼堂。为此应子根专程从杭州赶回家乡,与《凤山草堂》成员主动提出免费设计,再自筹十几万支持建设的意见。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废寝忘食,考证了无数史料,记录了众多口述,编撰了50000余字的文稿,走遍各个自然村拍摄了500余张风光照片,并亲自设计排版,终于建成了最具特色和内容详实的领先县市的“文化礼堂”。乡村干群赞不绝口:“你们一心为公,造福村民,是我们三溪的功臣。”温州、金华、宁波等地不断有人慕名特色前来参观学习,纷纷感言:“我们家乡都比你三溪富有,做一个文化礼堂花三四百万钱,绝对没问题,只可惜没有一个像应子根先生这样既有文化修养又有无私奉献精神的好人才。”

  此外,应子根在整理史料的基础上,和众乡贤的共同努力下,再次自筹巨资在三溪兴建了应氏先贤的“父子御史坊”,不但美化了村口孝善公园,更是成为了三溪乡的“标志性”建筑,凡过牌坊的金华临海车辆客商,无不下车览赏,使村口公园的“御史牌坊”与精神家园的“文化礼堂”遥相呼应,成为家乡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教育的生动的乡土教材。

  应子根同志不仅是带领乡亲致富的引路人,家乡文化建设的带头人,也是乡土文化的歌颂者、实践者。几十年来除积极挖掘家乡的黄帝文化、越王文化、禹王文化、龙母文化、戚继光文化、葛洪文化、家谱文化、先贤文化、民风民俗……,除了积极参于家乡的文化建设外,还始终如一地歌颂家乡,笔耕不止,写了上百篇三溪乡土文化的文章和诗词。其中2014年“缙云县文联”向全社会征稿的“乡愁文章”选拔赛中,应子根先生以热情歌颂家乡的《仙境三溪千重绿》一曲,获得最高的一等奖殊荣。尽管他在众多写手中年事最高,可他一接到几千元的一等奖奖金,就立刻在领奖现场分文不动地奉献给乡政府领导,回报给全乡的高龄父老。二十多年来,只要乡里的各个文化节、村里的文化盛事或公益义举之需要,他总是马上从杭州赶回来参于其事,却从未在家乡领一分工资或报销一分路费,反而每次善举总是叫自家子女慷慨解囊,带头在前。难怪好多乡亲都说:“几十年来,应子根为了家乡的发财致富和文化事业公益事业,不要说心血和误工费,就单独从杭州到缙云家乡来来往往的路费一项也不知花了多少万啊!”更有人说:“应子根为家乡树立了立身处世的善行典范,是家乡的难得宝贝,无愧为繁荣家乡的精神向导!”这就是家乡人民对应子根老人公正评价的共同心声!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