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台军方威胁开第一枪叫嚣若大陆无人机再闯台军营地将开火击落

发布时间: 2022-08-30 16:5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近日关于大陆无人机飞入台军军营拍摄的报道传遍了海峡两岸,此事引发的评论热潮延烧多日也未能降温,如今颜面大失的台军已放出狠话,再遇大陆无人机闯******离岛的情况,台军将会开火击落。

  日前大陆网络上曝出,金门大胆岛遭到大陆无人机抵近拍摄,照片显示哨所******军士兵装备、表情清晰可见,之后此事在岛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台军战备水平遭到了严重质疑。

  为平息舆论声讨,台军方不得不承认相关照片是真实的,但同时又试图大事化小,声称相关照片是大陆无人机在远距离、以长距变焦镜头拍摄,无人机在“示警驱离”后离开,所以一线军营没有安全风险。

  孰料台军刚刚澄清在前,更多的打脸就接踵而至,网络上马上就出现了当日无人机拍摄到的完整视频,视频显示对于突然出现的无人机,台军哨兵一脸错愕,回过神后捡起石头朝无人机投掷。

  该视频的出现,让台军方陷入了更大的舆论漩涡,此前所有的解释都变得苍白无力,岛内所有的知名媒体人都在嘲笑台军的无能,指责“台军所谓的‘示警驱离’就是投石头”。

  另外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台军投出的石子接近了无人机,说明无人机出现的距离很近,根本不是在远距离拍摄。

  事实证明,台军方在撒谎,一线台军的警戒状况,远比外界担忧的更为糟糕,因为很快网络上又有新视频显示,小金门台军据点同样遭大陆无人机近距拍摄,连悬挂起来的布防图都被拍摄得一清二楚。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给予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回应,表示“无人机在中国自己的领土上飞行,不觉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而面对一连串的尴尬事件,台军则是如临大敌,不得不加强戒备,并对外放出狠话。

  台军“国防部”表示,将对大陆无人机进行必要反制,视情况分别采取“吹哨”、“广播”、“发射信号弹”等手段“驱离”,若是无人机还盘旋空中不肯离去,那台军将率先开第一枪,将其击落。

  实际上这已是台当局一个月内第二次声称要先开第一枪了,解放军“环岛”演训期间,岛内就有“******”分子妄称解放军军机飞越台岛上空时,台军战机将起飞并进行击落。

  当然台当局哪敢轻举妄动,现在又拿“先开第一枪”当威胁,只是在说大话罢了。

  无人机事件,很真实地显示了两岸之间巨大的实力差距,而面对差距,台当局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办法,所有的招式都围绕着如何封锁信息、如何欺骗岛内民众展开。

  其实多年来岛内同胞就生活在民进党的欺骗之中,总结下来其惯用的欺诈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一、鼓吹“美日驰援”的神话,拿洋人给自己壮胆。民进党当局深知,无论台军怎么加强军力,也无法与解放军相提并论,所以鼓吹美日军力强大、必定前来援助,就成了宣传重点。

  甚至某些在亲近民进党的绿媒嘴里,做惯了“世界警察”的美军,不可能坐视不理,绿媒还认为日本对******地区怀有特殊感情,台海有事自卫队一定会出动。

  绿媒这些一厢情愿的想法,连日本人都感到诧异,以至于日本知名的社交网站“2ch”发起热帖,专门对该奇葩现象展开了讨论。

  事实上,本月初美军航母“里根”号的表现,很好地说明了美国的态度,面对严阵以待的解放军,“里根”号始终未敢轻举妄动,美国尚且如此,就不要说日本了。

  其次,台当局不断鼓吹美式武器多么先进,企图让人相信不断对美军购就能以武拒统。拜登政府上台之后,已宣布了5次对台军售计划,相关采购项目涉及陆海空三军。

  对此每次台当局都大吹特吹,似乎有了这些武器,台军的舰艇就能在海上逞威风,台军防空导弹就能挡住空中打击,台军重炮就能进行“反登陆战”。

  可现实是美国对台军售的主要目标是获取超额利润,并且武器并不先进价格高昂,甚至至今已经付款的142亿军售,美国迟迟没有发货,台当局吃了哑巴亏也只有打肿脸充胖子。

  最后,台当局鼓吹台军装备精良,在前线拒守根本不是问题。跟解放军比起来,台军的弱势无疑是全方位的,但即使如此,民进党也能找出刁钻的角度,让民众相信台军的战斗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在某些“鼓吹家”嘴里,台军人数超越了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面积庞大的西方国家,也超越了一些欧洲列强,所以台军虽然比不起解放军,但是拼死拒守还是有希望的。

  只可惜,不管台当局营造的幻觉是多么真实,都被无人机事件给击碎了,大陆一次次用铁一般的事实,让岛内民众看清了真相,在解放军面前台军整个防御体系充满了漏洞,两岸一旦有事,台军肯定不堪一击。

  因此奉劝那些还抱着幻想的分裂分子,放弃抵抗乃是唯一出路,顽抗到底只有死路一条,两岸必将统一、中华民族必定崛起。

  这是历史规律,任何势力,任何阻力,都改变不了这一趋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