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每个军兵力约5万人志愿军9兵团的“加强军”有何特殊之处?

发布时间: 2021-10-16 13:5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最近,《长津湖》正在热映中,已经有很多人看过了这部电影。而从电影联系到历史,现在人们对当年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东线作战,即现在俗称的长津湖战役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长津湖战役时,志愿军第9兵团的参战部队及所属兵力的情况。

  现在大家谈起长津湖战役时,一般都知道9兵团当时的兵力数是15万人左右,有些朋友还喜欢用这个15万人来单独对比美军的陆战1师。

  实际上在当时的东线战场,我们的对手除了这个陆战1师外,还有美军陆军第3师、第7师,韩军首都师团、第3师团及少数其他国家的军队,总计地面部队约10万人。除了地面部队外,美军还有大量的战舰、战机投入了作战,而后一部分经常是被人所忽视的。

  如果忽视了美军海空力量的存在,那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海空力量的威胁,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炮兵使用和步兵运动、作战、伤员转运便不会那么艰难;而如果没有这些海空力量的支援,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能力也将大为下降。

  而在美韩军队的地面部队中,以陆战1师战斗力最强,其次是美7师,再次是美3师。至于战争初期的韩军战斗力,大家都懂,具体分个高下的话就是首都师团战力大于第3师团。

  由于东线战场的特殊情况,在双方最开始交战的时候,并不都是全部部队都摆在一起参战了。志愿军这边是20军和27军的主力参战,美韩军这边是陆战1师主力和美7师一部参战,双方其余部队都还在各自后方或在战场的侧翼,当然后来也各有交战。

  在战役中,美军陆战1师的主力遭到重创,美7师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被歼,再加上美军也有大量的非战斗减员,所以使得美军在东线的这两大主力都受到了不小的打击。

  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了,光看统计数字的话,好像美军损失并没有特别大,怎么就打击不小了呢?

  这实际上跟美军的编制情况有关,因为美军作战师的编制很大,有大量的技术兵种,反倒是一线战斗兵比例相对较低。

  一线部队的战斗兵损失后,美军的战斗力就会大大下降。而当时美军出现战斗伤亡和非战斗伤亡的兵员中,大都是一线战斗兵。所以只看比例的话似乎不是特别高(其实也不低了),但其实对战斗力的损害程度是极大的。

  除了整体的战争形势外,因为这两个师最能打,后面的美3师是新上阵的菜鸟,部队内编有大量韩籍兵,战斗力不强,其余的部队干脆就是韩军,战斗力更可想而知。

  正是因为东线志愿军打败了美军当时的主力部队,而且西线也取得大胜,这才迫使美军第10军从东线溜号,而且从此之后再也没能打回来。

  现在有些人总喜欢吹捧美军,说什么美军啥事儿没有,全身而退,好像美军不是被打跑的一样。

  其实美军都承认长津湖之战它们失败了,战线就在哪儿摆着呢,骗不了人。美军真啥事儿没有,那就不是往南跑,而是向北攻了。美军现在一直强调的也只是陆战1师突围成功,只不过是在败战中找亮点而已。

  实在搞不清楚,一些国人跟着瞎起哄,还试图推翻美军自己都承认的结果是个什么道理?这些人甚至连美军的编制情况都搞不清楚,就说什么伤亡不大,没有伤筋动骨——这不是瞎扯吗?陆战1师减员比例都多大了,那是闹着玩的?

  当然了,其实这些家伙承不承认也没什么,毕竟改变不了事实。就像狗主人被揍了之后,狂吠几声也没多大意义一样,可能就是为了点狗粮或者是精神狗粮的安慰。对于这些狗叫,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就行了。

  之所以谈9兵团前先讲这些,主要是每次写相关文章就会有人在后面刷这些屁话,索性就在前面先把话说明了比较好。

  大家都知道9兵团是三野的部队,再往前就是华野部队,在解放战争中歼灭了众多蒋军的重兵集团,打出了很多经典的战例来。

  华野和后来的三野,其实是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老底子,所以华野/三野的各纵队/军的前身不是老八路就是新四军。

  其中20军的前身是华野1纵,再往前就是新四军的主力部队了;而26军和27军的前身分别是华野8纵和9纵,都是山东八路军的老底子。长津湖战役时,各军还分别编入了1个师,其中有胶东部队,也有苏北部队,这里我们也提一下。

  其实我军的野战纵队,大家也都知道大体是个什么样的编制,基本就是等同于后来的军,华野的纵队当时一般采用的是纵队——师的编制。

  由于华东战场的我军长期直面国军重兵集团的进攻,所以野战纵队的兵力长期以来是不甚充实的。当然,这个不充实指的是相对于理想情况和比较当时东北野战军的纵队而言。其实比起其他野战军来说,华野的纵队兵力也不算太少。

  以1948年淮海战役时的情况来说,20军的前身华野1纵的兵力数为25055人,8纵的兵力数为26874人,9纵的兵力数为31091人。

  淮海战役打得很残酷,华野各纵队的减员都很大,但是我们当时采取的是即俘即补的策略,大量解放战士直接火线参军。同时后方老根据地还在不断地输送兵员,补充主力部队。所以到淮海战役结束后,各纵队的兵力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加了不少。

  1949年2月,华野改称第三野战军,部队按照统一番号整编,所属部队编为4个兵团、15个军、2个纵队,兵力共计58.1万余人。此后随着伤愈老兵的归队和新单位的组建,三野的兵力进一步增加。

  到1949年4月渡江战役时,三野投入作战的总兵力便达到了65万人,占到了“百万雄师过大江”兵力数的三分之二。

  此时三野各主力军的兵力已经比较充实,主力师的兵力基本都超过了1万人,达到了比较理想的编制状态。

  在渡江战役中,三野歼敌约30万人,此后主力部署在苏浙沪一带,第10兵团则向福建进军。

  其中9兵团所属各军的任务是警备江浙沿海一带,并进行渡海作战训练,兵团所辖各军在此期间有一定变动,最后接到入朝作战任务时就是20军、26军和27军。

  我们现在知道9兵团的兵力数是15万人左右,其下属各军的具体兵力数是20军50569人、26军48894人、27军50501人,基本都是5万人左右的“加强军”。

  为什么说是加强军呢?因为9兵团所属各军不是我军当时通常的3师制,而是额外增加了一个步兵师的编制,另外还配属了机动炮兵团。

  我们知道东北野战军入关时,各主力军是“四师制”,在原先3个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独立师改编来的番号师,所以当时东野各军的兵力极多。

  比如第13兵团入朝的4个军中,也都是3师制,只不过当时的入朝部队极为充实,很多都是超编的,所以有的军总兵力比9兵团各军的4师制还要多。

  在9兵团渡海作战训练期间,各军的兵力数反倒是有些不充实的,这主要是解放了很多地区,又组建很多新单位,所以从部队中抽出人员比较多。

  在入朝参战前,部队又补充了一批解放战士,加强了配属力量,并新招了少量兵员,最终达到了每个军有5万人左右的兵力规模。

  谈到这个,有必要再多讲几句。因为现在网上有一种说法是,9兵团的部队是“四四制”、“五五制”,好像基层部队也都很特殊一样,其实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

  以27军为例,除了配属机动炮兵团、多编了一个94师之外,它的师团营各级其实并没有特别特殊的。

  唯一比较特殊的是,27军各师编组了炮兵团,其实这个炮团也只是将原有的师属炮兵和团属炮兵加在一起罢了,并没有本质的实力性提升。

  另外在营级,除了3个步兵连外,也是1个机炮连,这个跟四野的入朝部队也是一样的。

  其实现在人们所说的“四四制”,主要是将师属炮兵、营属机炮连、连属60炮排也都跟步兵部队算在一起了。而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三三制”,其实指的都是纯步兵单位。

  因此,所谓的“四四制”、“五五制”,其实不是说每个师下面有4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下面再搞4个步兵营,每个步兵营下面还有4个步兵连,这个我们要明白。

  所以本质上来说,当时9兵团各军除了配属炮兵和增编的步兵师,使得原来的军变成“加强军”外,其实下面的各师并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无非就是充实了些兵员、夯实了基层编制而已,并非传说中的极其与众不同。

  要是硬比的线兵团的各师实力数还没有当时13兵团入朝的各师实力数大,比如39军和42军有大约53000人,40军约48000人,兵力最少的38军也有44000多人,这几个军可都是3师制,也没见别人传说13兵团也是“四四制”“五五制”吧!

  所以当时总的来说9兵团各军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加强,并不是各级编制都很特殊,这个我们要搞清楚。

  而在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的损失很大,战斗减员达到了2万人左右,此外还有更多的非战斗减员,这个大家也都知道。

  谈到这里我们也有必要多说两句,很多人总是拿我们的减员总数去跟美军的战场阵亡数作对比,这显然是挺“双标”的。

  美军难道没有战斗负伤?没有俘虏?那些配属的韩军又不算人了?而且凭什么志愿军这边就算非战斗减员,美军那边的非战斗减员就不算呢?

  现在我们谈围歼美军第31团级战斗队主力的战斗,有些人拿美军数据说,美军死亡比例不大。

  可问题是算总兵力的时候韩籍兵在内,算伤亡的时候这些人又成空气了?而且战斗损失是包含战斗负伤的,要不然叫什么伤亡?这些人讲志愿军损失的时候,恨不得将病员也算上,到美军这了连战斗负伤都舍不得统计了?这又是什么道理?

  这里我们还只说战斗负伤,当时美军的冻伤也那也是比较严重的,而且冻伤减员的也不仅仅是陆战1师的部队,我们这里贴一个美国人自己统计的数据情况,大家参考参考。

  所以要是采用同样的标准,都用双方自己的统计数据来看,其实长津湖战役两军的减员并没有一些段子说的那么大。

  当然我军的减员总数确实比美韩军多,尤其冻饿减员更多,要是有充足的备战时间,肯定可以减轻冻饿减员的程度。

  现在有些人说等什么都准备好了再去参战,不就损失小了,在这里我告诉大家的是,等什么都准备好了,战争都结束了,我们在鸭绿江边就会看到美国人的飞机和大炮。

  志愿军最初出战的时候,难道不想等苏联空军到位,换装苏式武器装备后再参战吗?可美韩军是机械化行军,志愿军出兵当天,美韩军就已经占领了平壤,使得志愿军原定作战计划无法实施。

  而在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期间,在双方交叉的态势下,已经有韩军部队抵达鸭绿江了。当然这支敢对着江对面开枪开炮的韩军部队,随后就被40军抓住暴打,狼狈溃逃。

  到第二次战役时,美韩军东路10万地面部队北进,目标直指江界,美军第7师一部也抵达了鸭绿江边的惠山镇。东路美军已经对西线志愿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造成严重威胁,这才是9兵团不得不提前出战的大背景。

  为什么说提前出战?因为原计划9兵团是休整之后再参战的,可在这个战场形势下,不得不提前参战。

  我们难道不清楚这样参战的危险程度吗?可身后就是鸭绿江,鸭绿江这边就是我们的祖国了,无论如何不让美军靠近鸭绿江,将其打回去才是志愿军将士们第一要考虑的事情。

  所以再回看长津湖,为什么9兵团减员到那种程度,却始终在攻击呢?因为他们都知道,身后就是鸭绿江,不能后退,只能进攻。重大的牺牲,其实是为了西线志愿军主力的安全,为了不让我们的国土随时处在敌人枪炮之下而付出的。

  20军有位上海籍战士叫宋阿毛,在极度严寒之下牺牲在了死鹰岭上。战后在烈士的遗物中发现了这样的绝笔: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烈士们在牺牲前想的是什么?是亲人、是祖国、是阵地、是志愿军战士的责任和荣誉,而不是害怕武装到牙齿的美军和冻彻骨髓的寒冷。

  现在总有些人喜欢说怪话,我想说的是多去了解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和志愿军战士们吧,不了解他们为什么敢于牺牲,又怎么能体会到志愿军的精神呢?

  先辈们的浴血奋战不是为了听几句怪话的,这样的话恰恰是在消解志愿军牺牲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去了解,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发言,这才是对前辈们最好的尊重和纪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