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进口临期品食品行业正成为“香饽饽”

发布时间: 2021-05-15 2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在进口食品领域,以保质期为12个月的产品为例,日期超过5个月,货值仅存30%;过7个月后货值仅剩20%;到最后2个月,货值也就只剩下10%。

  疫情爆发后的三个月内,很多进口商有价值几十万元的库存没有消化,面对这些临期品,进口商正积极寻找解决之法。

  尤其是受新冠疫情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成为新常态。人们收入对预期收入逐渐看淡,消费积极性下降,人们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大大提升,将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

  进口商而言,产品日期接近一半就要开始寻找销售渠道,日期过半以后就需要在折扣店、仓储店、淘宝店、拼多多等渠道销售。而在大量临期品面前,进口商已经不再讲求利润赚取,常常是低价出售,亏本甩卖。

  但是,这些临期品进入仓储会员店手里,利润却能达到15%左右,这与经营正期产品经销商的利润相差无几。

  浙江大壹新零售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壹”)以经营临期品起家,而后发展成为社群、京东、考拉、淘宝、社团、直播、特卖场等平台的核心供应商,其董事长彭永观表示:“新零售就是完全去中间化环节,没有中间商。产品直接从品牌方进入我们云仓,然后通过短视频、直播、社群、团购等方式,直接发货给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直接买到了厂家直销的产品”。

  面对大批量临期品,很多进口商会首选仓储会员店,折扣店处理,因为像大壹手中拥有大量的终端渠道。有线下开设实体折扣店,通过自家折扣店就能消化完临期品,同时还可以承接其他的临期品业务。

  临期进口食品业态起源于上海,逐步发展至北京、广州、深圳、长春、沈阳等城市以及河北、江浙沪等地区,可以说是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甚至全国市场都有销售。全国大概有上百家专业运营临期品的贸易公司。

  随着渠道碎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渠道成为临期品的销售渠道,为线上线下渠道引流。

  据《糖烟酒周刊》调研发现折扣店、电商带货、朋友圈、商超临期品专区、,甚至地摊活动,均成为了疫情期间进口商解决库存积压、消化临期品的选择。

  1. 拓展线年以来,线下进口食品折扣店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不断涌现,加盟开店模式备受推崇,这是一线城市消费升级趋势里的下沉市场。疫情期间,进口食品折扣店成为进口商消化库存的重要渠道。

  2. 借助电商平台销售。不只是线下,线上进口食品折扣平台也不少。大壹总投资6000万元,开发了自己的微信小程序“来壹批”, 由于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已经集聚了较多的消费群体,线上购买的消费者目的明确,无需再对产品进行日期说明。”

  事实上,很多产品包装上标的保质期是最佳赏味期,超过这个期限,产品并没有变质,仍然可以食用,当然,对于非专业性的电商平台则需要进口商标明产品日期,以免误导消费者,从而引发投诉和退货。

  3. 通过朋友圈营销。起初,微信朋友圈是微商的天地,随着全民营销时代到来,大壹通过朋友圈、微信群销售产品。产品到货后,朋友圈发送消息就会吸引客户下单。随着直播经济的到来,看点直播同样成为炙热宝地。

  4. 进入商超临期品专区。商超渠道对产品保质期要求很严格,为了防控风险,我国大部分超市会在离保质期还有三分之一时间的时候,把食品直接退回生产厂家或供应商,并出示退市单据。但是在南方的大型商超系统中,如沃尔玛、大润发,均会设立临期品专区,或者是一排货架,或者是 30 平方米左右的临期品陈列区,吸引消费者主动前去购买。

  5. 摆地摊销售。在国家大力倡导地摊经济的背景下,大壹通过给线下实体店摆摊等不同的引流方法决定收益。

  临期品收购能够持续进行的前提是:我们手中有临期品出现,这种不可控因素很可能导致仓储出现断点。为进行持续性运作,在选品方面,需要注意不能有更改日期或标签的迹象,而且也要避免由于临期品出现而导致的市场乱价等。临期品的快速销售,需要扩展大量的渠道,包括超市与便利店。

  除上述方式外,大壹也会馈赠或赞助社区活动等方式消耗临期品,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又能将产品深入消费群体,宣传品牌形象,从某种意义来讲,为品牌商和进口商提供增值服务,从而拉动后续合作。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