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松下冰箱联袂顶级设计大咖解码“新空间美学”

发布时间: 2021-01-17 10:0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厨房承载着人间的烟火气,是万家灯火情感连接的精神纽带。厨居设计的美感与烹饪体验,往往投射着人们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直接拉升了人们对居住空间环境、饮食文化的层次审美,以及对健康美好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尤其是现代精英阶层,更倾向于嵌入式整体化家居所带来的美观舒适的优雅体验。一向洞悉用户需求的松下冰箱于2020年年末,在全国范围推出新空间美学系列设计师沙龙。

  

继杭州站之后,1月15日,松下冰箱联袂CIID上海分中心举办了一场关于厨居美学的盛宴。活动现场,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理事/萧氏设计董事长(总设计师)萧爱彬、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设计委主任委员/上海现代建筑装饰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工程师王传顺等众多室内设计界的大咖与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冰箱统括部部长王祺、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冰箱上海大区总监解飞等纷纷签到亮相,大家齐聚一堂,从厨居的设计视觉,用户场景式体验、健康高品质的生活方式等多个维度深入解读,共同探讨如何打造高端厨居空间,质享美与健康,诠释现代品质生活的空间美学。

  

  

  

优雅设计之美:更让厨居空间赏心悦目

  

随着消费者审美的提升,人们对厨居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厨房空间,要做到让人舒心、赏心悦目,最完美的解决方案,就是将家电设计与厨居空间融为一体,一眼望去,不显得突兀,既有视觉美感,又能提升厨居环境的整体格调。

  

活动上,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冰箱统括部部长王祺谈到松下冰箱的设计初衷时表示,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审美,产品不能只考虑性能,更要注重优雅的设计之美,松下冰箱从用户审美需求出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人与厨居空间之间的关系, 将外观设计延伸到厨居设计,让家电与厨居空间相融合,打造出符合消费者整体美感诉求的颜值美学爆款。

  

  

在家电设计与厨居环境融为一体所形成的新空间美学理念上,日本设计师周山青平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表示,在家电设计视觉的美感上,要做减法,化繁为简,既要设计的简约美感,又要兼顾功能的实用性,达到人与环境融洽相处的和谐之境。

  

活动交流环节,松下展示了20年全新上市的纤雅·自由嵌入NR-W461系列冰箱,外观设计上低调沉稳方正精巧,采用陶釉工艺玻璃面板,素雅别致富有质感,彰显家居空间低调奢华之美。与此同时,薄出众,隐于形仅有58cm超薄机身设计,能够完美嵌入主流橱柜之中,灵活多变,自由嵌入,与橱柜的整体风格融为一体,还大大提升厨房空间利用。其一体化的极简设计之美,阐释出厨居空间新美学。

  

  

  

场景体验之美:更符合人性化需求

  

好的家电设计,还应该从用户日常生活场景化使用体验出发,冰箱内部空间设计布局是否合理,是否满足人性化需求,无不体现着产品的内在美学。

  

设计师提出厨居空间美学,不仅是外在的美感,要内外兼修,更多是体现在细节之处。更好的与人建立起情感沟通,才能使用户产生愉悦的美感。

  

  

据现场介绍,松下冰箱NR-W461系列内部空间设计美学,也堪称惊艳。冷藏室首次采用搁架前置隐藏式照明设计,LED柔光自然,用户深夜拿取时也不会感到刺眼,并且让食材看起来更加美味可口。在内部空间布局上,特有的顶置压缩机设计,将传统冰箱位于底部的压缩机转移到难以触及的冷藏室顶部深处,底部实现全开式抽屉,大大增加了容量空间,一眼就能看见最深。内部空间得到更大利用,使用上更加方便,更体现出家电设计内在的新空间美学。

  

  

  

生活质感之美:带来健康与美的享受

  

家电设计最大的功劳就是提升和改善人们生活的品质感。对于冰箱而言,就是要更好的储存食材,保持食材新鲜程度,带给人们健康高品质的美好生活。

  

在健康生活品质上,NR-W461能够提供更全面的安全呵护。NR-W461搭载的超声波加湿技术,能够智能对间室进行加湿;提供果蔬和红酒两个模式,大大延长果蔬保鲜时间以及红酒存放。还可通过双宽幅变温技术,实现-25℃~7℃的每一度调节,33个温度可设定,无论是婴儿母乳、护肤品、海鲜肉类都能安心存放。更有纳诺怡X健康技术,除菌除异味,净化冰箱环境,为食材穿上健康护盾。

  

?

  

正是设计师与松下冰箱思想火花的碰撞-NR-W461上市不久,就备受用户青睐,成为冰箱市场的明星爆款。

  

此次设计师沙龙,从家电与空间的融合、家电家居化的角度让我们看到未来家电的发展潮流,而松下冰箱提倡的厨居美学也将家电产品的创新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期待下一场沙龙活动,将更健康美好的生活方式传递给消费者。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