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关于无线路由器距离最新消息!

发布时间: 2023-10-29 13:5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仅有10万平方米建筑设施的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在克服多重不利影响、税收持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各项科创业务一路飘红,更是实现了税收同比增加六成的好成绩,2023年园区企业年产值预计超过120亿元。

  依校而建,两块分属不同区域的“小而美”地块,不仅打造出一块源源不断高产出的“黄金宝地”,而且探索出科研和资本相融相通的互联生态,高校、创企、城区融合共生,实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傲鲨智能、杉数科技、蓝星光域、澎赞生物等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和生物科技前沿企业,与原子创投、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天地资本等科创金融机构在同一空间“唇齿相依”,形成了这里独有的“下楼就是投资人”的科创生态。

  2015年前后,响应杨浦区“知识杨浦”“创新杨浦”等发展定位,上海财经大学开启科技园的选址和建设。当时,这块土地离大学最近,几乎是紧贴校区。

  把校区的“头脑”“智慧”流动出来,大学的创新活力充分释放,“离得近”是关键要素;但如果将土地改造成载体密度相对较高的写字楼,似乎更“划算”。

  “取舍之间看长远”。区、校力排众议,克服规划和建设中的种种困难,达成一致在这里建设密度相对低的科技园,把创新的阵地建在“离教授最近的地方”;同时,发挥上海财大的学科特色,通过主动布局,让科创与金融、与数据等前沿产业充分嫁接、深度融合。

  物理距离的“近”、空间布局的“融”,形成了成果快速流转的科创土壤,高校资源得以更快对接资本,“高效”转化。

  园区以科创金融和财经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为鲜明特色,既在财经学科信息化、数量化、智能化的趋势中“寻商机”;又通过投资机构,更好对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科创金融等“新风口”。

  “通过近十年布局,逐渐实现从低端粮油建材市场向双创载体的转变。”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邓效说,过去三年间园区保持税收年化25%的增长,2023年园区企业税收预计超过6亿元,增长超六成。

  当下,林林总总的园区如雨后春笋,建在校园边的也越来越多,同样是大学科技园,如何持续交出高质量、快速度的“成绩单”?

  从互不相识时更多面对面,到产生共鸣时更好手拉手,再到共同谋划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产出,这样的“全流程”金融+科创服务,时常在园区发生。用好学科优势和市场协同,资源高效配置、精耕细作,自然能打好创新的“金算盘”。

  赶上了人工智能新一轮“起飞”,再加上电影《流浪地球2》的流量加持,落户园区才五年的傲鲨智能收获满满,8月完成A轮融资,因为还有机构青睐,又在9月马不停蹄开启A+轮谈判。

  傲鲨智能并非“起步即巅峰”。最开始,业界对外骨骼机器人不甚了解,资本兴趣度也不高;但科技园专业融资平台的工作人员,给出了三套量身定制的方案,帮助其迅速进行成果落地、资金组合和办公租赁,傲鲨也迅速获得天使投资、银行融资和批次贷等系列“组合服务”,走出了第一步。

  从公司设立阶段的工商税务,成长阶段的管理咨询、投融资对接,到成熟阶段的改制上市顾问,上海财大科技园搭建起一套矩阵式服务体系。螺蛳壳里有乾坤,用营商环境的微创新提升策源力。

  走访园区的很多科技型企业发现:企业内部空间都很紧凑,小小的载体里挤着实验室、研发中心、办公桌……却很少见到空荡荡的大中型会议室。为了让初创企业更好利用空间、节约成本,园区提供了十多个中大型共享会议室,既供企业使用,又为“面对面”助力。

  无论是刚起步的细胞企业、还是壮大期的前沿独角兽,都能在园区的同一空间碰撞火花,创造条件不期而遇后,企业和资本更容易结识结缘、做大做强,形成“共荣生态”。如今,园区用10万平方米的载体总面积,累计服务科创企业1000余家,累计注册投资机构100余家,年产值超过100亿元,年税收贡献超过5亿元。

  财大毕业生张潇归国创办量化投资机构,看重的是这里离校园咫尺之距。“做我们这行,需要依托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距离越近,交流越密集。”张潇说。在运筹学领域颇有造诣的教授葛冬冬,将创业企业杉数科技落户在“学校隔壁”,同行可以直接担任企业专家顾问……

  前不久,上海杨浦2023五角场创新创业大赛在财大科技园拉开帷幕,数千创业菁英开始最新一轮的实力大比拼。

  从2016年持续举办的这一大赛,已经累计超十万余人次参与;得益于对创业“小火花”的尊重和扶持,410家企业在参赛后,选择就地落户、快速成长。“通过大赛、大科技园的平台效应,和各类资源链接集聚,希望将五角场打造成为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周灵说。

  在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看来,学校重视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位一体”,让大学生在一墙之隔的创业园区,能基于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迈出创业的第一步,让创新创业成为学生内在生长的基因。

  目前,上海杨浦区内有7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高校创新智力的“溢出”,是区域发展得天独厚的智力禀赋。20年来,杨浦区始终坚持“校区、园区、社区”联动的发展模式,并不断优化升级,在资源倾斜上,算“大账”“长远账”,为创新进行贴身帮扶。2023年,杨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双双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

  以市场主体获得感为优先评价标准,2023年杨浦推出优化营商环境6.0版160条改革举措,聚焦科创双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集成创新”是一大亮点。

  这一举措不仅把杨浦改革探索出来的首席服务员、政银通、税立方、长三角双创券等创新做法做了“升级版”,还推出“才聚杨浦”人才服务平台、指尖上的“政策工具箱”、知识产权检察站等新项目,不仅聚焦“大树”也孕育“种子”,形成全链条服务,使得杨浦成为以创新创业闻名的发展热土。

  “改革措施满足了市场主体需求,最重要的是关注初创企业,陪着他们一起长大。”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近日将总部迁往财大科技园,以更好“陪跑”“呵护”更多的“种子”,助力开花结果。

  上海市杨浦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炜说,政府将提供更多套餐式、专员型服务,以营商环境“微创新”,促进企业感受“大提升”,更好为杨浦10万知识工作者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创新创业者松绑、减负、助阵。

  按照全新的规划,连接着复旦大学杨浦区域内两个校区的淞沪路沿线,还将打造未来产业谷,主动改造旧业态为创新让步;沿着杨浦滨江15.5公里“城市秀带”,让大创智的知识产出继续涌流迸放……在杨浦区委书记薛侃看来,从一以贯之“打创新牌”中受益,未来杨浦将继续坚持让创新生态成为科创立区的“金招牌”,成为科创种子成长壮大的不竭“动力源”。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