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中秋兔儿爷是哪位爷?

发布时间: 2021-09-22 14:4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金秋八月,天高云淡,“出门聊一望,蟾桂斜人间”。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到了。中秋节有拜“月神娘娘”、拜“太阴星君”、祭月、赏月、走月、挂彩灯、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饮桂花酒等民俗,故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月饼节”,生性幽默的胡同老爷子有时还戏称之为“兔儿爷节”。

  八月十五吃月饼,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今天我们就暂且先“放过”月饼,聊一聊承载老北京人中秋回忆的手工艺品兔儿爷。

  在《老北京的记忆》当中,张善培先生将儿时回忆,旧京风貌娓娓道来。说起中秋节的传统民俗,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不是月饼与团圆,而是买兔儿爷、供祭兔儿爷、玩儿兔儿爷以及有关兔儿爷的往事。

  年少时我曾居住在老北京一个古老的四合院的宅门里,每逢八月十五的夜晚,当圆圆的皓月当空之际,一家老少就忙碌着在庭院里竖中秋、摆供桌,即高竖起一杆亮电灯(古时系燃油灯并搭彩),在院内摆放好两张八仙桌,当时除要在桌上摆上银制供具焚香蜡烛,鸡鸭鲤鱼(富富有余)、苹果(平平安安)、长节藕(长长久久)、石榴(红红火火)、西瓜(团团圆圆)、带枝带叶的毛豆(兔儿爷爱吃的食物)等物品外,必要摆上“兔儿爷码儿”和一个彩绘泥塑的兔儿爷。《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像,符上兔如人立。”月宫符像上面印有银脸太阴星君(月神)以及广寒宫人立的金兔捣药的图案,故俗称“兔儿爷码儿”,旧京时南纸店有售。这兔儿爷即街市上出售的兔首人身三瓣嘴用黏土纸浆等制成的泥塑物,《都门杂咏》曾载:“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那么这祭月拜月时为什么要拜兔?那兔儿爷又是怎么成为老北京度中秋时的神物和玩物呢?

  说来话长,自古相传这兔儿与月亮密切相关。大家知道在远古时帝王非常重视对神的祭祀礼仪,古籍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礼制,天子们认为月亮是月神,自周代起每逢秋分(自唐代起改为八月十五)都要祭月。明代后皇朝还在北京西郊建有“夕月坛”,每逢八月十五月圆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月祀典。由于月球表面结构复杂,肉眼看到的“月宫”明亮的地方不过是高地或山脉,酷似一个站立的小兔,民间就把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与小兔联系在一起。民间传说那嫦娥为反抗无道的夏王太康,毅然抛弃薄情的后羿飞奔月宫,成为月宫之神。传说她在广寒宫里常年与她做伴的只有活泼可爱、对嫦娥无限忠诚、为嫦娥捣药的玉兔儿。人们因而也把月亮叫做“嫦娥”、“蟾兔”、“玉兔”、“金兔”、“银兔”、“圆兔”呢!这足以说明人们对嫦娥和白兔儿非常有好感以及兔儿与月亮的关系。最早将中秋与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结合起来祭月拜月的是在唐代,相传是唐玄宗八月十五梦游月宫,醒后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梦境中他见到了一个捣药的白兔,见到了广寒清虚府……后来历代皇朝与民间都在中秋盛行祭拜月神、祭拜兔儿和赏月的习俗。唐宋的文人墨客就写出过“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贾岛),“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艳”等很多有关玉兔的诗句。

  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的人们度中秋祭月拜月时必摆设兔儿爷,由于它色彩形象异常引人喜爱,理所当然地成了儿童玩物。这兔儿爷的起源,在明人纪坤写的《花王阁剩稿》里曾有“京中秋节多以泥捏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的记载。民间艺人白大成也讲过:“兔儿爷最早是由太庙里守庙的两太监塔子和讷子做出的。他俩平时特喜欢京剧,觉得玉兔的形象很可爱,闲时无事儿就使用黄泥巴仿照京戏里的武将形象,捏了几个人身兔首的小玩意儿。”这种泥捏的兔儿很快流传到民间,被街市里的艺人们仿照并逐渐加工创造出不同样大大小小的玉兔泥塑物。而后来所以把它叫做“兔儿爷”,这与咱老北京人对男人们的称谓有关。老北京人对“憨厚”“仗义”的男人们常爱说“真够爷们儿”、“老爷们”、“小爷们”等赞颂俚语。这种尊称后来送给了忠实守候在嫦娥身旁的玉兔啦,故称为“兔儿爷”。

  兔儿爷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制作越来越精致,越有个“爷”相,头戴帅盔金光闪,身披银甲灿斑斑,护心宝镜明如月,四杆彩旗拥背肩。有骑虎的、骑麒麟的、骑狮子的,有挎刀的、手持玉杵的,也有只是个站立的小兔在捣药,还有的三瓣嘴、臂肘部和旗子还会动呢,艺人们的大胆创作极讨百姓们的喜欢。老北京时自农历七月起就在东西两庙会(隆福寺、护国寺)、东四、西单、鼓楼前以及卖兔儿爷的大本营花儿市大街上均摆出众多的兔儿爷摊子。摊呈阶梯形,多达十来层,大的兔儿爷高达两三尺,小的仅一两寸,层层摆满,色彩鲜艳,琳琅满目,非常吸引人。旧京时把这种商摊称为“兔儿爷山”,我家每逢中秋节前,家母必带我在花儿市街市上选购几个大小不同的兔儿爷,那时年少,看着那红红绿绿的大大小小的兔儿爷爱不释手,真想让母亲都给我买回家呢!在拜月后这兔儿爷走下神坛就成了我和弟妹们把玩的玩具,常与邻居儿童比看看谁的最好看、谁的大,也常将分得的月饼、水果摆在兔儿爷前供玩。兔儿爷摊子在八月十五后就收摊了,旧京时人们对摆了那么多兔儿爷的摊子,还有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的歇后语呢,意指原合伙干事未果散摊子,当时“散摊子”这句话流传极广。还有“兔儿爷的三瓣嘴——说话不利落了”、“兔儿爷掏耳朵——崴泥了”等俚语,旧京时也曾非常流行使用。

  老北京时的戏曲界也像旧京的饽饽铺应节会出售糕点那样,在中秋节必要出演《白兔记》、《拜月亭》、《天香庆节》、《嫦娥奔月》等应节戏曲,那玉兔、兔儿爷、嫦娥必都是戏里的主角。明清以来《白兔记》是常演的剧目,剧目里的白兔助人完孝于先,帮人全忠在后,白兔被称为灵物、灵兔,其剧情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其中精彩的“瓜园分别”等场次,多次被昆曲、川剧等剧种改编演出。《天香庆节》是一出以兔为主的“爱情戏”,戏曲名家王瑶卿以内廷供奉之便,从宫内得到秘本,约请熟于戏曲的墨客庄萌棠共同改编为皮黄。这是一出纯粹的兔戏,故事情节热闹跌宕,喜剧色彩浓厚,该戏曾在前门外新建成的第一舞台上演,极受戏迷捧爱。那《嫦娥奔月》的戏里还曾出现过兔儿爷、兔儿奶奶呢!《嫦娥奔月》是梅兰芳编演的一出古装歌舞戏,曾在吉祥戏院首演,在第六场中兔儿爷与兔儿奶奶上场悉归丑行应工。当时是由李敬山扮兔儿爷,勾金色兔儿脸,画竖长眼和三瓣嘴,身后插一杆大旗,盔上分插两只长长的兔耳。由曹二庚扮的兔儿奶奶,勾银色兔儿脸,穿宫装,凤冠上也插有两只长长的兔耳,其扮相都仿照泥塑的。戏中这对兔儿夫妇,以长耳朵、三瓣嘴等插科打诨调剂剧情,引人发笑。

  (节选自《老北京的记忆》,张善培著,本文略有删改。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今年中秋节你是怎么过的呢?往年的中秋节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来评论区与我们分享吧!

  《老北京的记忆》由张善培先生撰写,全书分为岁时佳节、美食雅趣、历史影像、京城古貌四个部分,是老北京人对于老北京的回望和记忆。作者行文严谨,生动有趣。儿时回忆,旧京风貌,在作者的笔下娓娓道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老北京的画卷。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