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饭圈那点事儿快乐又羞耻

发布时间: 2021-07-12 14:37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明星起诉黑粉,本是常规操作。饭圈清朗运动也搞了很多次。除了今年6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去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也曾提出整顿饭圈文化的建议,紧接着去年7月网信办开展了2020“清朗”未成年人暑期网络环境专项整治活动,9月网信办又因饭圈互撕现象通报了6家网络平台……

  然而,专项活动搞了不少,饭圈乱象却未见平息。这次,三位新晋流量陆续出手,吃瓜群众暗暗叫好,但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未可知了。

  2020年饭圈乌烟瘴气,2021年也没好到哪儿去。先是一锤接一锤的“开年大瓜”,再到年中一场接一场的饭圈互撕,一会儿没安生。

  饭圈不得安生,正主也频频受挫。显而易见,如今的饭圈早已不是单纯的追星了。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追星与饭圈早已不是相同的概念。

  所谓追星,是粉丝做出的追逐明星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购买商品、支持作品等,这些属于个人行为。而饭圈则是追星个体聚集起来的圈子,它具有群体性、组织性与纪律性。

  个行为可控,且声量较小,相对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如刘德华粉丝杨丽娟那样的极端粉丝,对明星所造成的影响也非决定性的。

  然而当个体行为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具有组织性的群体,其较为统一的发声,则会对明星造成实质性的影响。比如,这两年在粉丝中非常流行的手撕工作室。

  前段时间,黄子韬工作室因服装造型问题,遭遇了粉丝的大面积抵制。有粉丝质疑工作室对爱豆造型穿搭把关不严格,并且出图慢、质量差,开撕工作室不作为。

  实际上,明星对粉丝手撕工作室的行为,大多数抱着反感态度。明星工作室作为服务于艺人的工作团队,其作出的很多决策是与艺人共同商讨的,更何况大多数艺人即为工作室老板。

  在粉丝看来,手撕工作室能够起到了敦促与监督的作用。但这种做法与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管控孩子人生的行为一样让人窒息。

  难道粉丝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其实不然。那为什么粉丝还要撕工作室?这是因为粉丝群体的声音确实能对艺人的决策造成影响。

  去年大热的电视剧《三十而已》中顾佳一角,在开拍前夕传出将由佟丽娅出演的消息。因为剧中角色丈夫婚内出轨的设定,大批粉丝聚集到佟丽娅工作室微博下进行了有组织的抵制行动。

  最终,佟丽娅方综合各种原因,选择辞演顾佳一角。在这场博弈中,粉丝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胜利。

  粉丝聚集—共同发声—达成结果,在这一群体行为中,粉丝个人将收获成倍的成就感,并对群体产生更高的认同感,从而促进下次聚集,产生传播学上所说的集合行为。

  随着集合行为共同而来的,是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在集合行为中粉丝处于极度亢奋、激动的精神状态,更易丧失理智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表现为一味的盲从、盲信以及群体模仿。

  明星大粉作为意见领袖一呼百应,与其不同想法的粉丝便易陷入沉默的螺旋,所谓的理智粉和佛系粉甚至会被开除粉籍。同质化和排他性被不断强化,并表现出越来越重的攻击性。

  当粉丝群体形成一定规模的攻击性,那么“征战四方”的排他行为,也被提上了日程。这个时候个人粉丝混在群体的保护色下,道德感和边界感不断减弱,抱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做出过激行为,获得了制裁他人的快感。

  实际上如今的明星也与过去大有不同了。过去明星作为文化产业链条上的一环,主要承担产出文化产品的功能。演员演戏,歌手唱歌,粉丝通过作品从而对明星产生喜爱,并推动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

  明星的业务能力是否需要提高,是否需要产出优质的文化产品,对于资本来说,可以但非必要。相比于风险高、回报慢的文化产品,资本更青睐风险低、回报高的流量。

  在互联网时代的规则下,流量代表着一个明星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而提高流量的核心则在数据。

  于是全新的饭圈产业链应运而生:粉丝为爱发电,冲榜、轮博、控评、打投,通过机械化的群体劳动为明星生产流量;平台和明星团队获得流量后,将其商业变现与品牌达成合作;品牌推出商业产品,这些商业产品最后依然需要粉丝掏钱买单,而明星的商业销量也成了数据链上的一环。

  在这一过程中,明星、经济团队、数据平台、品牌方都实现了商业价值的提升,并且收获了真金白银,只有粉丝自产自销沦为韭菜。

  然而粉丝也不是工具人,没有只付出不收获的道理。粉丝通过付出劳动与金钱为明星创造价值,明星则相应的要接受粉丝更严苛的审视与管制。大到明星品行言论,小到每天的妆发造型,甚至于明星的社交自由,都要满足粉丝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粉丝们面对与自己预期相悖的结果,便会一言不合就开撕,美其名曰正当维权。不同饭圈披着相同的正义外衣相互制裁,种种饭圈乱象应运而生。从本质上来讲,粉丝手上的刀子由资本递上,并捅在了粉丝自己的身上。

  如今,饭圈思维已经不只适用于偶像明星产业,影视行业同样要向饭圈妥协。互联网时代下,影视作品的招商、营销、出品、发行,也通通需要粉丝买单。越来越多的粉丝向作品进入市场,题材、选角、制作通通需要接受粉丝审视,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影响了影视行业的创作规律。

  而当饭圈文化逐渐侵占影视行业,则让原本艰难缓慢的影视创作,更加处处掣肘。文化生产越来越艰难,资本就会更加注重流量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饭圈文化的施暴者以及受害者,粉丝难道不懂得资本的手段与规则的畸形吗?其实,往往是那些深陷饭圈的粉丝,最了解圈子的畸形,但他们沉迷于畸形的快感和莫名的胁迫中,难以自拔。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