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加裝新引擎綠色寫新篇

发布时间: 2021-06-21 09:1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6月10日,湖北東湖科學城及重大科技項目在武漢集中開工,標志著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的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同一天,成立一個月的洪湖市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當庭宣判了該庭第一起破壞生態環境資源附帶公益訴訟案件。

  經受一場艱苦卓絕的歷史大考后,湖北正將偉大的抗疫精神轉化為砥礪前行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以思想破冰引領發展突圍,以“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布局,干在實處,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

  湖北東湖科學城開工項目包括高端醫學生物成像設施、中國船舶通信與電子信息技術研發基地等5個重大科技項目,以及項目配套的科學服務中心和周邊路網。項目聚焦前瞻性科技問題,定位國際領先水平,建成后將促進生物醫學、通信系統等多領域的技術攻關與產業發展。

  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是湖北省東南部的一條“彩帶”。在這條“彩帶”上布滿了顆顆“明珠”,集聚了近百所高校、73名兩院院士,擁有3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個國家研究中心、2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0多個產業技術研究院﹔高新技術企業近5000家,約佔全省60%。

  2020年12月,湖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科學繪制全省未來發展藍圖,提出“高標准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加快建設武漢東湖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光谷科創大走廊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將輻射帶動鄂州、黃石、黃岡、咸寧協同發展,加快武漢城市圈同城化發展。這是加快構建“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的重要引擎工程,也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強科技創新引領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今年,光谷科學島建設全面啟動,光谷、珞珈、江城、東湖、九峰山等5個湖北實驗室挂牌運營,生命健康大設施群、武漢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武漢超算中心等“硬核”設施落地,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兩個大科學裝置優化提升,5個大科學裝置預研預制,建成15個以上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初步集聚一批國內外頂尖科學家及研究團隊,形成東湖科學城的基本框架體系。

  一幅未來五年湖北創新發展的畫卷正徐徐展開。根據省政府編制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到202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區域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20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30%。到203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成為全球創新網絡的重要樞紐,東湖科學城成為全球創新高地,成為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力量。

  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第一動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湖北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釋放人才創新創業活力,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創新。

  2月18日,牛年第一個工作日,湖北舉行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加快建設科技強省的集結號,光谷實驗室、江夏實驗室、珞珈實驗室、洪山實驗室、江城實驗室、東湖實驗室、九峰山實驗室等7個湖北實驗室同時揭牌。

  打破高校、院所、企業之間的界限,採取“1+N”建設模式,由牽頭組建單位聯合相關領域優勢力量,圍繞湖北重點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瓶頸,逐一突破。7大湖北實驗室正“組團”發力,為推進全省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加裝“發動機”,增強新動能。

  5月12日,“湖北科技一網通”服務平台上線運行,湖北省科技廳49項政務服務事項中47個實現線上辦理,39個事項“零跑動”,科技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6月2日,2021年湖北省揭榜制科技項目對接會啟動,277項揭榜制科技項目需求,邀請全國英雄揭榜,開展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推動重大科技成果轉化。

  近日閉幕的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襄陽入選“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園區)名單。截至2020年,襄陽市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60%左右,佔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總量的60%左右,高新技術企業共計281家,218家企業進入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

  6月16日,宜昌市新聞發布會上公布,2020年、2021年,該市科技局對認定的649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8個創新平台、2個國家科技進步獎等配套獎勵實行“免申即享”,兌現經費5573萬元。截至2020年,宜昌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19家,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640家,全市共建有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2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66家,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13家,新增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

  “宜荊荊恩”城市群與“襄十隨神”城市群,一南一北,構成支撐全省高質量發展的南北列陣,形成“由點及面、連線成片、兩翼齊飛”的格局。

  6月10日,洪湖市人民法院生態環境保護法庭當庭宣判:在東荊河天然水域保護區內捕魚獲利的被告團伙,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判處生態修復費用17萬元。

  今年以來,10個基層法院生態環境保護法庭,陸續在全省各地運行﹔一批司法保護基地在省內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濕地公園揭牌。全新的環境司法模式——“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司法保護基地”,在湖北逐步推開。

  2013年,湖北成為全國首批開展生態紅線劃定的4個試點省份之一。2016年,省政府發布生態紅線劃定方案,全省生態保護紅線比例達20.79%。

  從去年底開始,湖北的每一塊土地都有了生態“標記”,每個地方應該發展什麼、哪些是不能建的,一清二楚。

  去年12月18日,我省發布《關於加快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意見》。“三線一單”,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全省18.59萬平方公裡的國土,被劃為1076個管控單元,猶如“生態格格”。

  2020年,湖北主要河流總體水質為優,179個省控河流監測斷面,水質為Ⅰ至Ⅲ類的斷面佔93.9%,Ⅳ類佔6.1%,無Ⅴ類和劣Ⅴ類斷面﹔

  2020年全省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8.4%,17個重點城市中,孝感、黃石等9個城市達到了空氣質量二級標准﹔

  全省土壤環境質量總體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4%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100%。

  隨著長江生態保護發生轉折性變化,今年上半年,湖北再次打響保護長江“6+4”攻堅提升行動,更加注重生態修復、環境保護、綠色發展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矢志不渝繪就綠滿長江、水潤荊楚的錦繡畫卷。

  武漢碳達峰基金,聚焦碳達峰目標和碳中和願景,致力於尋找綠色低碳技術。基金負責人介紹,隨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在即,不少金融投資機構都渴望參與到碳達峰基金中來。

  基金能在武漢快速組建起來,得益於“聚綠盆”——全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的釋放效應。

  2017年12月,在嚴格評審后,國家決定全國碳交易注冊登記系統落戶湖北。

  省生態環境廳氣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注冊登記系統,好比碳資產的“銀行”和“倉庫”,承擔了碳排放權的確權登記、交易結算、分配履約等業務,是全國碳資產的大數據中樞。該系統落戶,成為落地湖北的首個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國性功能平台。

  “大家都想積極參與到‘聚綠盆’的建設中來。”這些天,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總經理劉漢武忙著接待各大銀行、金融機構負責人。劉漢武認為,這一“聚綠盆”,不僅能提高湖北的對外開放水平,更有望助推低碳技術、人才、資本涌向湖北,推動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有利於武漢建設區域金融中心。

  已開市7年的湖北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更是以實際行動,印証著湖北的綠色腳步。

  目前,湖北碳市場交易規模、連續性、引進社會資金量、納入企業參與度等指標居全國前列。截至今年5月31日,碳交易二級市場累計成交3.48億噸,佔全國50.40%﹔成交額81.52億元,佔全國55.69%﹔16個行業中,14個行業排放量下降,二氧化碳累計減排4246萬噸。

  省生態環境廳廳長呂文艷介紹,下一步,湖北將加快編制《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以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為總抓手,加快產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有序推進重點行業、地區分批次實現碳達峰。同時,全面推行綠色低碳消費方式,加快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風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