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菌草之父”林占熺:在黄河两岸筑起菌草生态安全屏障

发布时间: 2021-06-12 07:2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林教授,我们都知道,您的菌草技术帮助很多农民脱贫致富,也被推广到了100多个国家。这项技术是您和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才取得成功的,然而您并没有用它来赚钱。是什么原因让您这么无私坦荡,把这项技术用于全世界呢?”6月8日上午,在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澎湃新闻记者向被农民亲切称为“菌草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林占熺提问。

  林占熺讲了一个关于抉择的故事:“有一次一个美国华侨农场主给了高薪让我到他的牧场工作,我为什么没有去呢?因为我在指导51个县的贫困农户脱贫。如果我到美国去,只是我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致富,我不能因为小家而不顾大家,我应该继续为贫困农户服务。也正因为我当时的这个正确选择,使得菌草技术能够在我们国家14个深度贫困区得到应用,而且传播到全国各地。”

  “今年4月,我们在宁夏的石嘴山市建了产业园,在盐碱地上种植菌草。通过改革开放期间走出去的华侨来投资建立这个产业园,帮助附近居民就业。”林占熺坦言,眼下,利用菌草技术服务、深化闽宁协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一步通过菌草科技创新产业园充分发挥菌草在黄河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盐碱地生物修复治理、矿山地表生物修复治理中的作用是他的努力方向。

  1968年,林占熺从福建农学院农学系毕业,被分配至福建三明地区真菌研究所工作,从事食用菌研发和生产。种蘑菇,要砍树,种了蘑菇,树木就少了。林占熺发现,“菌林矛盾”是世界级难题。从那时起,他开始寻找“林木栽培”的替代方案,最终成功“以草代木”,1986年菌草技术应运而生。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项目。林占熺和助手带着6箱草种来到宁夏,选取固原市彭阳县的废弃窑洞发展“窑洞种菇”。“1999年,我们还在贺兰山下的荒漠地上种下了菌草。”林占熺说,“当时的闽宁村第一次种植菌草成功后进行测产,亩产鲜草12吨,是当地玉米产量的3倍。老百姓种蘑菇原料问题解决了,更重要的是为荒漠变成绿洲找出一条新路。”

  林占熺说,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现在菌草技术已经拓展成为以草代木发展菌业,以草代粮发展畜牧业,以及菌草菌物肥料、菌草生物质能源、菌草生物质材料等领域,尤其是菌草用于生态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原来一个简陋的实验室已经发展成为三个国家级的创新中心,菌草技术也通过扶贫开发得到广泛的应用,先后被福建省政府列入科技兴农计划、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项目、智力支援新疆项目,还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重中之重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技术扶贫计划首选项目,已在全国31个省、50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同时,菌草技术也被国家列为援外和国际合作项目。2017年5月,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中国—联合国和平发展基金的重点项目,向全球推广,现在已经传播到世界106个国家。

  “从事了30多年的菌草研究,我的菌草梦说到底就是生态梦。”林占熺坦言,“前程路漫漫,需要继续奋斗,科学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虽然年近80了,但我还在为菌草事业继续奋斗。希望在有生之年,在母亲河黄河两岸筑起千里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让黄河母亲河变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把生态菌业发展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当天,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晓荣,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宁,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化处镇水井村第一书记王泽勇等3位脱贫攻坚领域党员代表也在见面会现场与中外记者分享了防止返贫的经验和脱贫攻坚中的感人故事。(宁夏日报记者朱立杨/文图片由摄影师任峰涛提供)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