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看我江山红遍4】大山里的追梦人

发布时间: 2020-11-13 10:18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长安营镇大寨村,一个集老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十里长寨,2016年由原大寨村、岩寨村合并而成,位于湘桂交界的南山国家公园八十里大南山脚下,平均海拔1100余米,最高峰1600余米。这里溪水潺潺,山峦叠障,树木四季常青,长年云缭雾绕。世居于此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希望与青山绿水相伴的同时,也能有自己美好的生活。然而,千百年来,一代代山民与贫穷抗争却也一直与贫穷厮守。

  

  

蒙冬梅,世居于此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中国千百万脱贫户中的一员,大公网湖南频道《看我江山红遍》主题系列报道选定的采访对象之一。

  

  

蒙冬梅和她的丈夫蒙成万,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凭着勤劳与智慧,只用了几年时间,就让自己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父辈们千百年未曾实现的小康梦想。

  

  

山路十八弯

  

  

10月29日8时许,大公报大公网湖南频道采访组在城步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新闻组长阳望春的陪同下,乘车从县城出发。

  

  

刚出城不远,经过一个岔路口后,路面突然狭窄起来。这是091县道,全长近百公里,从东向西贯穿城步县境。因为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修的,狭窄,陡坡,急弯自然就难免了。阳望春向我们解释道。

  

  

自认为山区长大的我见惯了山路十八弯,对道路的崎岖险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上得山顶后,实境却远超乎想象,弯急坡陡自不必说,那一团团一簇簇挡在车前让人看不清眼前五米路况的浓雾,直吓得我胆颤心惊,算是真正体验了一把腾云驾雾的感觉,也体会到了千百年来,这座大山里人的劳动艰辛和生活苦难。

  

  

从县城到长安营镇大寨居委会62公里,路程不算太远,车子却足足走了两个半小时。

  

  

当天适逢第23届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开幕,我们观看了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放下中餐的饭碗后,来不及休息,也来不及回味演出的精彩,镇扶贫办主任杨湘波立即领着我们来到了一栋挺漂亮的两层小木屋前。

  

  

  

蒙成万家的新房子

  

  

这就是你们要采访的蒙冬梅的家。杨湘波对我们说。

  

  

蒙冬梅,30多岁,微胖,长得挺有韵味的一个女人,上身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让我有些意外的是,她的脸上竟然化着浓妆。

  

  

上午刚搞完演出,下午还有节目要演,不让卸妆。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女主人随即解释道。

  

  

随行的驻村帮扶队员邓星斌随后向女主人介绍了我们的来意。

  

  

没有政府的支持援助,凭自己建这样的房子想都不敢想

  

  

我男人不在家,因为我要演出,他得替我守店子。你们想要知道什么,问我就行了。女主人快言快语,普通话竟比我这位宁乡人说得好多了。刚刚还生怕听不懂侗族话的担心显然是多余了。

  

  

这个家庭4口人,蒙冬梅是户主,37岁。丈夫蒙成万大她9岁,是个上门女婿。他们结婚16年了,育有一子一女。儿子蒙民齐15岁,读高一。女儿蒙民微8岁,在村里读书。

  

  

你这木屋建得挺漂亮的,花了不少钱吧,哪年建的呀?如大多数同行一样,采访从住房开始了。

  

  

说起这房子,还真的得感谢国家,没有政府的支持援助,凭自己建这样的房子,我们想都不敢想。蒙冬梅说这话时,明显地看得出一脸虔诚。

  

  

她告诉我,这栋占地约一百平方的两层木屋是政府援建的安居房。四年前,她一家四口人还住在山腰上一栋破旧不堪的小木屋里。有一天,一场暴雨来袭,屋后的土垛崩塌,将本就是危房的小木屋砸了个大洞。

  

  

当时大人小孩都哭了,一家人急得团团转,不知道该怎么办。说起当年的危情时刻,蒙冬梅似乎仍心有余悸。

  

  

正当我们急得六神无主的时候,村干部来了,扶贫工作队员来了,镇里的领导也来了。他们一边安慰我们,一边商量着。

  

  

镇里面很快就作出决定,让这个家庭搬迁到山底下去建房,按易地扶贫搬迁给予补助。

  

  

在邻居和亲友们的帮助下,每层四间房的两层小木楼很快就建好了,总共花了大约十二、三万元,镇里按当初的承诺兑现了8万元的建房补助款。

  

  

蒙冬梅对这栋安居房很满意,主动领着笔者一行参观了每个房间。

  

  

厨房很大,估摸着在20平方以上,墙角处摆着一台三开门的冰箱,200升的容量,挺大的一个冰箱,个头比我高出许多,打开冰箱门一看,里面有新鲜猪肉,有腊肉腊鱼,还有许多农村自制的干菜。冰箱的品牌叫惠康,感觉倒是陌生,没太听说过,在手机上查了,才知道是海尔在浙江慈溪的合作厂家生产的。在厨房靠墙的一边,摆着三个大瓷缸,缸口用薄膜密封了,蒙冬梅告诉我,那是自家酿的酒,准备过年喝的,正在发酵,一坛甜酒两坛米酒。

  

  

在小木楼的东侧,还单独建了一个砖混结构的卫生间。卫生间很大,装修得也很漂亮,地面和墙壁都装了瓷砖,水冲式瓷质蹲便器。墙角处并排摆着两台洗衣机,一台TCL全自动的能正常使用,一台海尔的坏了需要维修。墙上挂着美的生产的热水淋浴器,容量800L。卫生间的壁柜里放着海飞丝、雨洁、丹贝斯等各式品牌的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洁面乳等,洗头洗脸洗澡的卫浴用品应有尽有。

  

  

  

装修精致的房间一角

  

  

在卫生间的洗漱台上,一支电动牙刷让笔者略感诧异,价格昂贵不说,80%的城里人还不习惯用呢,它在大山深处的农村里却打开了市场?

  

  

那是读高一的儿子用的,他说那东西清洁牙齿效果好。蒙冬梅解释道。

  

  

因为蒙冬梅下午有演出任务,对她的采访只能暂时中止。

  

  

一年就能把这五万元贴息贷款还清

  

  

离开木楼,大公网湖南频道采访组来到了蒙冬梅的卤菜店,见到了蒙成万——蒙冬梅的丈夫,一个长得挺帅气的男人。蒙成万和蒙冬梅一样,也穿着一件黑色羽绒服,一对大山里穿情侣装的中年夫妇,我感觉到这夫妻俩挺浪漫的。

  

  

卤菜店开在镇政府的对面,是镇里最中心的位置。店面约20个平方左右,分成三个区域,前头临街部分放着一个玻璃货架,里面摆放了各式卤菜,有猪头猪蹄猪耳朵,也有猪肝猪肚猪肥肠,当然还有卤鸡卤鸭卤香干什么的,品种倒是挺齐全的。店面的中间部分是工作台,平时做卤菜的地方。店面的后部摆了一台大冰柜,里面冻着没来得及卤的半成品和已经卤好了的成品。

  

  

  

蒙冬梅在卤菜店制作卤菜

  

  

开这个店铺得多少本钱?我问蒙成万。

  

  

本钱不算多,店铺每年租金5000元。进货成本也只要几千,总共一万元的成本足够了。蒙成万说,不过为了开这个卤菜店,我老婆还专门学了一年的技术。

  

  

哦?还上了培训课?得交多少钱一年的培训费啊?这倒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这活简单,可以无师自通呢。

  

  

培训费倒是不要,到人家店里去当学徒呗,只是不发工资。

  

  

哦,卤菜店生意怎么样?

  

  

嗯,还算可以吧,每天总能卖出几百元,碰上每月逢七赶集能卖得多点。

  

  

蒙成万告诉我,在扶贫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他最近已办了五万元财政贴息贷款的手续,准备扩大一下店子的规模,增加一些菜的品类,再添置一些设备,买一台三轮车,闲的时候可以开着三轮车到周边村寨里去赶集卖卤菜,顺便也收些山货等农村特产品放到店里来卖。

  

  

卤菜店一年能挣多少钱?我问蒙成万。

  

  

嗯,这个还真不好说,我们也是今年才开。正常的话,卤菜店一年内能把这五万元贴息贷款还清。蒙成万对自己的店子充满信心。

  

  

  

冻在冰柜里的半成品卤菜

  

  

不做我家的上门女婿,就得打单身呀

  

  

再见到蒙成万夫妇时,已是第二天上午了。

  

  

大家都知道你是上门女婿,你介意我谈这个话题吗?一阵寒暄之后,我突然问蒙成万。

  

  

我做上门女婿又不是什么秘密,我们这儿的人谁都知道,这有什么介意的呢?蒙成万笑着说。

  

  

你非常优秀,勤快,能干,长得也很帅。可是在我们那个地方,好男人一般都不愿做上门女婿。你当时去蒙冬梅家里,有什么想法吗?我感觉到眼前这个侗族家庭很坦诚很开放,交谈时便少了几分顾忌。

  

  

他家那样穷,他不做我家的上门女婿,就得打单身呀!蒙成万来不及张口说话,蒙冬梅快人快语抢先回答了。

  

  

那时候全村都很穷,蒙冬梅家里穷,我家里更穷。除了有一碗饭吃,要什么没什么,我连一个单独的房间也没有,不入赘的话,根本就讨不到堂客,加之我老婆冬梅也漂亮,我就更动心了。蒙成万憨笑着对我说。

  

  

蒙冬梅没有兄弟,有三个姐姐。当父母含辛茹苦把姐姐们拉扯到成人可以为家庭做事的时候,却都嫁人了。家里始终没有帮手,田间地头,家禽家畜,里里外外,全靠父母两人。到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应验了久劳成疾的说法。

  

  

2004年的时候,我还在广东打工。蒙冬梅说,那年回家过完春节后,原本打算要返回广东的。但最终没去成,一是爸妈身体不好,家里的农活已做不下来,三个姐姐又都出嫁了,除了我没有其他人可顶上去。二是爸妈也不肯让我走,他们要把我留下来招个上门女婿成个家,续下蒙家的香火。

  

  

当年蒙成万30出头了,堂客还没个影。在我们这儿,山下的女孩没有谁愿意嫁进来,山里的姑娘一个劲地往外挤。男的如果过了30岁还没找上对象,很可能就要打一辈了的光棍。在蒙成万的姐夫家里,姐姐蒙艳丽和我们说起了当年弟弟入赘的事,那时候蒙成万的两个哥哥和我这个做姐姐的都着急了,忽然有一天听说同村的蒙冬梅要招个入赘的,我们兄弟姊妹一合计,认为是个机会,就怂恿了这门婚事。

  

  

2005年,蒙成万嫁给了蒙冬梅,蒙冬梅娶了蒙成万。

  

  

其实在笔者看来,当年蒙成万与蒙冬梅谁嫁谁谁娶谁,已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区别。同一个山寨同一个姓氏,生下的子女都姓蒙,嫁娶之间有什么差别呢?

  

  

2005年和2012年,蒙冬梅先后产下一儿一女,这应该是当下中国家庭最优的子女组合了。

  

  

最优组合却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那时候一家六口人,挤在三间房里。更要命的是蒙冬梅的父亲中风瘫在床上,每天得有人伺候不说,还得吃药。可是除了种田种地,什么收入也没有。就算粮食吃不完可也卖不了多少钱。

  

  

那几年他们家真的困难。因为家里有两个小的,两个生病的老人,还有农活要干,冬梅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蒙成万必须顶在家里不能外出打工,那时候镇上和村里都没什么建设,不需要用工,寨子周围没什么零工可打。蒙成万经常起早贪黑到山里面去挖些竹笋、野菜之类的,也换不了几个钱。村民阳孝平向我们说起当年蒙成万家生活窘迫时,一个劲地直摇头。

  

  

那时,家里的日子快要支撑不下去了,几年不添一件衣服不说,爸妈要吃药治病,女儿要吃奶粉,儿子要上学,三间老房子也年久失修,透风漏雨要维修,可是哪有钱啊?亲戚邻居能借的都借了,负债一万多元。说起当年最困难的那段日子,还能隐约看到蒙冬梅脸上的痛苦与无奈。

  

  

扶贫干部把我家的事当成是自己家的事

  

  

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政府帮助了我们。蒙成万说,2014年之后,情况开始有了好转。村里来了扶贫干部,村镇领导和县里的扶贫干部把我家的事当成是自己家的事,他们为我们想了不少脱贫致富的办法,出了不少力。政府认定了我的低保困难户,减免了我家的社保医保缴费,发放了孩子的教育补助金,逢年过节也时不时给我家一些救济款和物资。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扶贫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致富的机会和门路,然后通过自己的劳动,家里的收入开始增加了。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中国电信城步分公司、中国邮政城步分公司联合工作组成了大寨村的驻村扶贫单位。2019年,中国邮政城步分公司从大寨村调往其他村从事扶贫工作,中国电信城步分公司独立承担起大寨的扶贫重任,3名扶贫队员长住村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公司的纪检专干邓星斌成了驻村工作组组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和公司同事吴繁、石继兵的工作的地点,由县城迁到了62公里之外两个小时车程的十里长寨,居室也由四室两厅变成了一间小木屋,石继兵更是成了蒙成万家庭的脱贫帮扶责任人。

  

  

我在村里天天与农户打交道,和他们聊天,讲些白话,也宣传党的扶贫政策。今年57岁的邓星斌吃住在这个村子里快4年了,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月也回不了县城。他和他的工作队员,要根据全村42户建档立卡脱贫户的不同情况,逐户规划方案,一步步帮助他们脱贫并巩固脱贫成果。只要有一户不脱贫,或者脱贫了又返贫,我们的帮扶脱贫任务就没完成,我们的工作队员就回不了县城。邓星斌说。

  

  

  

铺设了地面砖的村道整洁便利

  

  

2013年以来,国家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仅就大寨来说,国家财政和各帮扶单位到位的扶贫资金就在一亿元以上。建校,筑路,修桥,铺设电力和通讯线路等,各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密集开展,在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大量劳务服务的机会。长安营镇党委副书记、政协联工委主任阳征红说。

  

  

  

居民集中点安装的太阳能路灯

  

  

蒙成万是这些建设的最大受益者,除了享受到公共建设带来的好处外,一年中他的大部分时间都在这些建设项目中做工。根据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的不同,做一天零工的工资大约在170元至200元之间。

  

  

帮风电建设部门挖沟铺设电缆最挣钱,一天至少有200块。蒙成万说。

  

  

  

电力部门在大寨村架设风力发电设备

  

  

在蒙成万家里的书桌上,有一个带拉链的塑料袋,袋里有一个红本本,里面详细记录了最近两年这个家庭的收益情况。根据红本本上的记载,2019年蒙成万夫妇的劳务务工收益是三万余元,是这个家庭当年主要的一笔收入。

  

  

我们家是全村种青钱柳最多的第一大户

  

  

种植经济作物也是蒙成万家庭的主要收入之一。

  

  

青钱柳我们家就种了700多棵,是全村种得最多的第一大户。蒙冬梅说这话时,一脸的骄傲,我男人也舍得吃苦,为了挖树苗,带着中饭满山转,有时一天也找不到一两棵。

  

  

青钱柳是什么呀?我突然发问。

  

  

青钱柳是一种茶树。镇扶贫办主任杨湘波笑着告诉我,我们这儿现在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青钱柳这种野生茶树要保护,现在不准挖了。当时蒙成万领着群众种青钱柳的行动感动了我们,镇上和村里通过多方联系协调,以15元一棵的价格,从外地苗圃场采购了一批青钱柳幼苗,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未脱贫户每人30棵、已脱贫户每人15棵的标准免费发放种植。通过验收。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