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有关汕永垦轿臻怎么上了热搜?

发布时间: 2024-06-15 14:03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中国近代第一城”“世界家纺中心”“中国建筑之乡”“中国教育之乡”,以及江苏第四座万亿之城,这些都是南通的城市标签﹔但你有所不知的是,这裡既有“七虎”相竞的争先恐后,也有三个“百万”人的拼搏奋斗。

  穷则思变。曾几何时,人均不足1亩田的现实让很多南通人不得不上下求索,走南闯北,為生活开新路,為人生争前途。由此倒逼出百万个手艺人、百万个生意人、百万个读书人,也因此造就了南通人逐梦江海、敢闯敢拼的气质。

  2017年,电视剧《春天裡》热播,主角铁振国背井离乡,在北京的建筑工地苦练技艺,最终成為了一名优秀的项目经理。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这部电视剧是以“南通建筑工人”為原型创作。

  和铁振国一样,许多南通人从“泥瓦工”干起,从雪域高原拉萨到沙漠绿洲迪拜,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

  55岁的葛建华是通州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这位“全国劳模”,单看他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很难将他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身份联系起来。

  初中毕业后,葛建华随父亲远走他乡,干起了泥瓦工,夏天被晒得脱皮,冬天被冻得生疮,起早贪黑经常累得爬不起来,好多回都想着撂挑子。

  “回家又能干什麼呢?隻有掌握真本事,才有出路。”回忆起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经歷,葛建华语重心长。

  工友回忆称,葛建华最擅长的就是砌砖头,排砖撂底准,铺灰厚度准,墙体垂直度准。靠着这个砌筑绝活,葛建华的名气越来越大,还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2014年,葛建华技能大师工作室被评為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南通不仅是建筑之乡,还是全国棉纺工业重地。百余年前,清末状元张謇怀揣实业救国理想,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自此纺织便成為南通人另一条谋生之路。

  在南通,像建筑工、纺织工在内的手艺人不在少数。目前,南通市建筑行业从业人员超过60万人,而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及周边家纺个体户从业人员也超过40万人。

  南通海门与通州交界处,曾有一座“叠石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附近农户在桥两头摆摊。从肉菜禽蛋,到自家的蓝印花布、枕头被罩等纺织品,都在此交易。

  七十年代,拆桥筑坝。八十年代,绣品兴起,集市搭起三排竹棚,后扩建成瓦房,满足日益紧俏的市场摊位。此后,集市地点固定,如今发展成為享誉中外的“国际家纺中心”。

  1993年,叠石桥附近的林西村村民郁建祥肩挑20大包家纺產品,独闯俄罗斯,首战惨败并没有击垮他的斗志。第二年,他转战罗马尼亚,最终站稳脚跟。

  在郁建祥的带领下,一大批郁氏族人出国创业。刚到异国他乡时语言不通,没钱雇翻译,他们白天摆地摊全靠比划,晚上到夜校恶补英语。因為没钱住旅馆,晚上隻能住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

  “这都是被逼出来的,林西村位於海门西北角,黄土地种出的粮食產量低,是远近闻名的穷村。為了养家糊口,当时隻能走四方。”1997年,时任林西村党支部书记的蔡云鬆也踏上了远赴罗马利亚的旅途,从销售床上用品做起,后又到埃塞俄比亚投资办厂。歷经岁月洗礼,年近七旬的蔡云鬆谈及过往经歷时,感慨万千。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传承,使得林西村形成了浓厚的经商氛围,做到了“家家富,迈大步”。多年来,3500多人口的林西村共有600多人出国经商。目前,整个海门区有侨商近5000人,足跡遍布五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精明的南通商人四海為家,敏锐捕捉各种商机。上世纪80年代,南通海安的养鸡户自发组建自行车队,后座上绑着硕大的鸡笼,每年有100多万隻家禽销往苏南、上海等地。“百万雄鸡下江南”成為改革开放之初勇闯市场的美谈。

  时至今日,海安市构建起一条集种鸡引进、饲养、苗鸡繁育、规模饲养、深加工销售於一体的蛋鸡產业链,续写着往日辉煌。

  目前,南通全市拥有120多万个经营主体。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当地新增各类经营主体51069个,同比增长30.57%。

  南通是着名的“教育之乡”,40年来共培养56名两院院士。南通用辉煌的成绩彰显着这颗“江海明珠”敢為人先的教育理念和崇文重教的社会氛围。

  59岁的朱美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1982年,她从老家如皋县考入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现為东华大学)。“我是地道的农村娃,父母摒弃重男轻女的旧思想,认為隻有读书才有出路。”朱美芳说,上中学时,一家人一年隻能存下五六块钱,能够坚持把书读下来,实属不易。

  作為纤维材料学专家,朱美芳在纤维材料的功能化、舒适化和智能化研究的第一线,不断推动我国纤维质量由低到高、產业由大到强的重大转变。

  学成名就后,朱美芳开始反哺家乡,回馈桑梓。2021年开始,她返乡次数增多。后来,她在南通参与组建了江苏集萃先进纤维新材料研究所,并担任首席专家,已為30多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80后”小伙范如意也是从农村走出的南通“读书人”。他毕业於上海交通大学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后进入上海航天八院工作,如今已是“江苏省双创人才”。

  2020年,范如意捕捉到“真空电子束及高功率激光焊接加工”在民用市场空间很大的商机,於是返乡创业成立了励束智能制造(南通)有限公司。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技术能够提供优质的焊接技术开发及生產服务。”范如意说,“目前公司客户涉及航天、汽车零部件、重型机械、高铁等行业。”

  “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早些年,在南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虽是调侃,但也折射了当时南通作為“中国教育之乡”所面临的窘境。

  近年来,稳坐江苏“万亿城”第四把交椅的南通,在迈向下一个“万亿”的征程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

  2023年,南通将每年的“谷雨”确定為“南通人才日”,以专属节日的形式礼敬人才。记者从南通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了解到,截至目前,南通市產业类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教育卫生人才、法治人才、财经人才等各类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60万人,其中既有返乡创业的南通籍人才,也有落户扎根的外地人才。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於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