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比起镶金边的履曆“挫而不折”的强大内核无可复制

发布时间: 2022-05-11 14:11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疫情之下,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正经历着一个不一样的春招季,但不管在什么时候求职,不变的是激烈的竞争、纠结的选择。毕业以后,是寻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安稳,还是工作想换就换的自由?是留在大城市,怀揣梦想奋斗拼搏,还是回到家乡,扎根基层?这些年,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灵活就业被更多人接受,“为自己打工”成为新时尚。不管怎样,选择一种就业方向,就是选择一种人生,有得到,也有舍弃。人生在每个地方都能发光发彩,只要你努力和坚持。

  选择公务员的职业,和我个人经历有关。我在江南长大,十七八岁就去成都上学,读研又跑来北京,中途在******、波士顿等地方交换访学,一直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青春就是好奇地张望,想看山看水,然后想看更远的山、更深的水……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向往暖烘烘的市井生活,选择能落地的稳定幸福。

  毕业找工作那年,同学们都仿佛经历了一场兵荒马乱,我也不例外。当时报考了北京市定向选调和中央选调,选调考试进面试的机会更多,面试分值占比更高,更看重应届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央选和国考因为在同一天笔试,只能选其一,所以就没有挤国考千军万马的“独木桥”。而北京市定向选调的时间远早于央选,我是在即将和北京市签约的时候,才得知央选的笔试成绩。

  更戏剧化的是,一边是央选的笔试成绩远超预期,另一边是北京定选的结果公示后必须立马签约,否则就得放弃,我犹豫了。只记得,北京那晚的车流一闪一闪地从我面前飞过,像冰冷的流星,马路对面是橙黄色的万家灯火,我就一直站着,脑补完各种可能。想来想去,找工作实在太累了,任何考试都带着不确定性,不如见好就收。于是,我就和央选报考的单位取得联系,决定主动弃权,替补后一位考生。就这样,我在第一场笔试、第一场面试之后就结束了求职之路。

  就我个人而言,“内卷”并不可怕。一旦你想要追逐什么,必然会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比较是无处不在的。如何整理好“卷”带来的焦虑和无力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比起镶着金边的履历,在无数挫败面前依旧生生不息的强大内核才是不可复制的。

  一是零距离的众生相。我主要负责所在街道的宣传工作,需要对接各大媒体。有次记者要来拍居民搬家,我就纳闷了,搬家有什么可报道的?后来才知道,拍摄对象是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平时特别孤独,只能以捡垃圾为乐。于是,自己住一套房,还有另一套房用来囤废品……慢慢地,捡来的废品一间房子也放不下,只能堆到楼道,占用了社区的消防通道。附近住户对此十分不满,不断投诉,街道和社区想出各种法子调解,终于把老奶奶视如珍宝的“藏品”全部拖走。

  二是群英荟萃的社区工作者。你以为社区工作者都是大爷大妈?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日常工作接触到的社区书记中就不乏形形色色的各路“大佬”:有川大高分子物理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退隐江湖”的东北“倒爷”,还有陪媳妇考试没想到自己一举夺魁的天选之子。报考社工的有早稻田大学回国的大哥,有西班牙学歌剧的小姐姐,城管队伍中还有退役的全国跆拳道冠军……我逐渐发现,成长的路径其实并不单一,色彩斑斓的鲜活人生同样滚烫。

  三是永远在路上的工作节奏。基层工作当然忙,加班加点都很正常。为创建卫生城市,大夏天我们背着垃圾袋捡草丛里的易拉罐、塑料袋;为宣传疫苗接种,我们挨家挨户敲门拜访,遇到不理解的居民劈头盖脸挨一顿骂;大规模核酸检测,我们必须穿上全套防护服,不敢喝水也不敢上厕所,在简陋的棚子里给大家扫码、发试管……过年也没法放假,我所负责的社区有居家观察的住户,社区书记提前准备好饺子挂在门把手上,顺道还给换春联、贴福字,隔着大门送上喜气洋洋的祝福。

  经过这段时间的基层工作打磨,我开始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人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认知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基层治理层面,单拎出一个社区来讲,它的力量资源是非常薄弱的,但这个小小基层肩负的责任却十分重大:上到人命关天的治安问题,下至小区停车难、垃圾没处扔等民生小事,都是棘手的“疑难杂症”。这时候,“共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是北师大毕业的,所以很了解象牙塔的年轻人有多么“好面子”。然而,“光芒万丈”的学历并不创造长久的个人价值。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平静接受生活的粗糙和磨炼,而不是机械功利地堆砌“优秀”。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疫情之下,今年的应届毕业生正经历着一个不一样的春招季,但不管在什么时候求职,不变的是激烈的竞争、纠结的选择。毕业以后,是寻求一步一个脚印的安稳,还是工作想换就换的自由?是留在大城市,怀揣梦想奋斗拼搏,还是回到家乡,扎根基层?这些年,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的灵活就业被更多人接受,“为自己打工”成为新时尚。不管怎样,选择一种就业方向,就是选择一种人生,有得到,也有舍弃。人生在每个地方都能发光发彩,只要你努力和坚持。

  选择公务员的职业,和我个人经历有关。我在江南长大,十七八岁就去成都上学,读研又跑来北京,中途在******、波士顿等地方交换访学,一直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青春就是好奇地張望,想看山看水,然後想看更遠的山、更深的水……直到有一天,我開始向往暖烘烘的市井生活,選擇能落地的穩定幸福。

  畢業找工作那年,同學們都仿佛經曆了一場兵荒馬亂,我也不例外。當時報考了北京市定向選調和中央選調,選調考試進面試的機會更多,面試分值占比更高,更看重應屆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央選和國考因爲在同一天筆試,只能選其一,所以就沒有擠國考千軍萬馬的“獨木橋”。而北京市定向選調的時間遠早于央選,我是在即將和北京市簽約的時候,才得知央選的筆試成績。

  更戲劇化的是,一邊是央選的筆試成績遠超預期,另一邊是北京定選的結果公示後必須立馬簽約,否則就得放棄,我猶豫了。只記得,北京那晚的車流一閃一閃地從我面前飛過,像冰冷的流星,馬路對面是橙黃色的萬家燈火,我就一直站著,腦補完各種可能。想來想去,找工作實在太累了,任何考試都帶著不確定性,不如見好就收。于是,我就和央選報考的單位取得聯系,決定主動棄權,替補後一位考生。就這樣,我在第一場筆試、第一場面試之後就結束了求職之路。

  就我個人而言,“內卷”並不可怕。一旦你想要追逐什麽,必然會面臨巨大挑戰,這種比較是無處不在的。如何整理好“卷”帶來的焦慮和無力感,是我們這代人必須直面的重要課題。比起鑲著金邊的履曆,在無數挫敗面前依舊生生不息的強大內核才是不可複制的。

  一是零距離的衆生相。我主要負責所在街道的宣傳工作,需要對接各大媒體。有次記者要來拍居民搬家,我就納悶了,搬家有什麽可報道的?後來才知道,拍攝對象是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平時特別孤獨,只能以撿垃圾爲樂。于是,自己住一套房,還有另一套房用來囤廢品……慢慢地,撿來的廢品一間房子也放不下,只能堆到樓道,占用了社區的消防通道。附近住戶對此十分不滿,不斷投訴,街道和社區想出各種法子調解,終于把老奶奶视如珍宝的“藏品”全部拖走。

  二是群英荟萃的社区工作者。你以为社区工作者都是大爷大妈?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日常工作接触到的社区书记中就不乏形形色色的各路“大佬”:有川大高分子物理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退隐江湖”的东北“倒爷”,还有陪媳妇考试没想到自己一举夺魁的天选之子。报考社工的有早稻田大学回国的大哥,有西班牙学歌剧的小姐姐,城管队伍中还有退役的全国跆拳道冠军……我逐渐发现,成长的路径其实并不单一,色彩斑斓的鲜活人生同样滚烫。

  三是永远在路上的工作节奏。基层工作当然忙,加班加点都很正常。为创建卫生城市,大夏天我们背着垃圾袋捡草丛里的易拉罐、塑料袋;为宣传疫苗接种,我们挨家挨户敲门拜访,遇到不理解的居民劈头盖脸挨一顿骂;大规模核酸检测,我们必须穿上全套防护服,不敢喝水也不敢上厕所,在简陋的棚子里给大家扫码、发试管……过年也没法放假,我所负责的社区有居家观察的住户,社区书记提前准备好饺子挂在门把手上,顺道还给换春联、贴福字,隔着大门送上喜气洋洋的祝福。

  经过这段时间的基层工作打磨,我开始对现实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人的成长其实是一种认知能力的提高。比如在基层治理层面,单拎出一个社区来讲,它的力量资源是非常薄弱的,但这个小小基层肩负的责任却十分重大:上到人命关天的治安问题,下至小区停车难、垃圾没处扔等民生小事,都是棘手的“疑难杂症”。这时候,“共建”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出路。

  我是北师大毕业的,所以很了解象牙塔的年轻人有多么“好面子”。然而,“光芒万丈”的学历并不创造长久的个人价值。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平静接受生活的粗糙和磨炼,而不是机械功利地堆砌“优秀”。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