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村民端上了“薪”饭碗

发布时间: 2021-08-24 21:0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这几天,家住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十九户村的哈那提刚忙完手里的活儿,又接到了一份用工通知。同村的文丽捎话给他,“现在需要人给朝阳大道两侧的绿化带浇水、割草,你要不要报名?”

  有活干,就有收入,这让哈那提心里踏实了不少。哈那提家里人口多,他的妻子要照顾80多岁的父亲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无法出门打工,智力残疾的哥哥和侄子也要依靠哈那提生活,养活一大家子人的重担全压在他身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一开始,我想过外出务工,可我没文化,没技能,找工作没渠道,只能在村里给养殖大户打零工。”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哈那提的眼眶红了。

  2015年,哈那提加入文丽成立的五工台镇信佳劳务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信佳合作社),积极参加村里组织的各种劳务技能培训,不仅养殖技术有了很大提升,农活也干得越来越麻利,他还学习了园林管护技术,现在每年能收入七八万元。

  “前几年,我只能打些零工,不仅辛苦,收入还不高。现在我掌握了技能,工资越来越高,将来的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哈那提自信满满地说。

  哈那提一家所在的十九户村,有农牧民438户1374人,耕地19000亩,草场面积38000亩,主要种植番茄、制种玉米、棉花。近年来,随着农业规模化生产、土地有序流转,大部分村民成为富余劳动力。

  村里大多数村民都会选择外出务工,可像哈那提这样,有着务工需求却没有技术,也没就业渠道的村民不是少数。

  文丽自高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凭借多年的务工经验,她意识到,在如今的环境下,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大家必须抱团取暖。

  2014年,文丽成立了信佳合作社,为加入合作社的社员提供劳务信息,向周边企业单位输送劳务用工,建立健全了技术服务、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体系,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保障了合作社劳务业务有序运营,成为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们建立了5个劳务用工微信群,及时发布合作社用工信息及社员技能培训信息,与呼图壁县的苗木大户和种植大户进行生产和劳务服务信息交流,这样可以合理有序地调配人员,确保劳务派工顺利进行。”文丽对记者说。

  同时,信佳合作社积极拓展劳务服务业务,参与高速公路修建、幼儿园建设装修和城乡园林绿化美化等重点项目建设,还为城乡居民提供家政、育婴等服务。

  如今,信佳合作社已发展社员460名,其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社员88名,带动就业8.52万人次,年劳务收入3076万元,年劳务支出2862万元,社员年人均增收2.8万余元。

  2017年,信佳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就业扶贫基地;2018年、2019年被评定为昌吉州五星级劳务合作社。今年1月6日,文丽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荣誉称号。

  “群众务工找不到活,企业用工招不到人”,问题被摆到了台面上。此时,突出政策设计,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成为值得一试的“解药”。

  十九户村“两委”积极探索劳务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村干部摸清438户村民家中劳动力的数量、文化程度和技能特长,详细掌握了他们的培训需求、就业意向以及家庭特殊情况等信息,依托呼图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农村局等单位,组织群众开展大棚育苗、辣椒移栽、滴灌管理、园林管护、种植基地建设等各项技术培训,帮助村里的富余劳动力走出家门就业,做到了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走出了“党组织+劳务合作社+企业+村民”的劳务输出新路子。

  近年来,十九户村紧盯就业“造血点”,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畅通就业渠道等多种措施,充分整合利用有效资源,为周边番茄加工厂、纺织厂等企业劳务输入180名村民。目前,全村的富余劳动力实现100%就业,稳定就业率在85%以上。村民既能在家门口就业,又可走出去赚钱,端上了“薪”饭碗。

  十九户村党支部书记李武德表示,下一步,十九户村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就业创业政策,提高企业和求职村民的政策知晓率,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开发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好劳务合作社带动就业、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落实工作,实现一户一就业和高质量稳定就业的目标,让十九户村的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