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关于伍豪可怕的广东人网友会怎么评论?

发布时间: 2023-02-17 14:11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虎父无犬子”,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谚,但当它被放在大文豪胡适和次子胡思杜身上时,却失了效。

  胡适与原配江冬秀育有两子,长子胡祖望生于1919年,次子胡思杜生于1921年12月17日。有意思的是,胡祖望的生日竟是同一天,可见,这对父子的缘分之深。

  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是胡适亲自取的,“祖望”取意光宗耀祖;“思杜”意为思念恩师杜威。

  从胡适为两子取名可以看出,他对长子胡祖望寄予的厚望显然更大。最终,胡祖望确实也未让胡适失望,他自幼聪慧,早年从西南联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机械工程。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航空公司的工程师、台湾驻美国机构经济参事等职。

  相比之下,胡适次子胡思杜的一生却与哥哥胡祖望大相径庭。胡思杜的一生若用两个字概括,大概最合适的就是“破碎”二字了。一生连文凭都没混到一张的他,只干过一件还算大事的事:批判父亲胡适,宣布与父亲断绝往来。

  中国有句“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古话,这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少年时的性格和受到的教育将决定一生。

  幼年时的胡思杜喜欢玩乐、不喜读书,最初胡适发现这个问题时曾专门请来老师指导,但即便如此,似乎成效也不大。

  按理说,一代学问家、教育家的子女,就算不是学霸,也不能是个学渣啊!可他胡思杜偏偏还就是个学渣。这种结果,显然不是基因的问题,而是出在后天教育上。

  翻开胡适的年谱后世人发现,胡思杜这个在教育资源上明显更有优势的孩子,却恰恰在最好的年纪未能接受好的教育,他甚至还没能得到父亲的陪伴。

  胡思杜出生时,胡适31岁。次子两岁时,胡适因病去了杭州烟霞洞养病,也是在这期间,他与才女曹诚英传出绯闻,当时女方还怀了孕。

  这段恋情曝光后,胡适提出离婚,原配妻子江冬秀拿菜刀威胁说“要离婚就先杀了祖望、思杜,然后自杀”。因为江冬秀的“悍”,胡适最终妥协回归家庭。

  风波虽然平息了,但家庭矛盾肯定是在的。期间,胡适与江冬秀自然无心给胡思杜进行早教,即便此时正是胡思杜进行早教的最佳时期。

  胡适自己曾在一篇文章里谈过“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下一代的影响”,换言之,他肯定知道儿子的教育不能交给大字不识几个的小脚妻子。但明白归明白,会不会做又是另一回事了,从后来胡适的年谱可以看出,他并未对幼年胡思杜进行任何教育,而是全权交给了妻子江冬秀。

  请看胡适的行程安排:1924年8月, 与丁文江同在北戴河避暑。1925年10月, 到上海治病,并与郑振铎、高梦旦同游南京.......

  从这些行程表可以看出,工作中的胡适很忙,工作之外的胡适也很忙,忙什么,忙着应酬,忙着避暑、治病,结伴旅游。

  此时的胡思杜在干嘛呢?跟着妻子江冬秀在家里玩儿。玩儿什么呢?自然是江冬秀干什么她玩儿什么了。人说,潜移默化是最厉害的教育,胡思杜跟着江冬秀,在东家长西家短里,能学到什么呢?能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时间到了1926年以后,胡适就更忙了,因为他的工作范畴已经扩展到了英国、美国等国。胡适在忙碌时,显然忘了,他的儿子们,尤其5岁的小儿子胡思杜正是最需要父亲陪伴和教育的时候。

  就这样,胡思杜错过了人生第一个最佳受教育期。错过孩子第一个最佳教育期的胡适很快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为了好好补救,他给兄弟两专门请来了家庭教师。

  可惜的是,家教也没能挽救胡思杜的学习。已经散漫惯了的他,只要坐到学习桌前就开始开小差,如此,怎能学出名堂来。

  据记载,胡祖望十岁那一年,胡适曾经将胡祖望带去苏州,其实这次携子出游仅仅只是因为胡适要去苏州演讲。随后胡适临时起意将胡祖望安排到了苏州的一个学堂。随后给他写信的时候便要求他要自立、要合群、要用功。

  或许是因为眼见大儿子已经快成器了,胡适眼见胡思杜的状况后也并不气馁,实际上,胡适确实也用不着现在就气馁。毕竟,胡思杜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成长期:青春期,如果此间胡适能做到最佳陪伴,那也是可以弥补前期父爱缺失和教育缺失的。

  抗战开始后,胡适带着长子前往美国,任驻美大使。而胡思杜则随母亲避难上海,这期间,胡适委托一位竹姓朋友照看他。此时的胡思杜正处于青春期,谁都知道,这个期间由于荷尔蒙等的影响,孩子是最容易走歪的。

  果然,在胡适“托儿”不久后的1940年11月9日,即胡思杜19岁这年,胡适收到了那位竹姓朋友的信件:

  胡适收到这封信后当即就懵了,他立马意识到,孩子出问题了。的确,竹姓朋友写信说“恐沾染上海青年恶习”只是委婉的说辞,实际上当时的胡思杜已经因为“不良恶习”到了要被开除的地步了。若非如此,竹姓朋友怎会专程去信且特意标注上“赶快”二字呢。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孩子接回自己身边慢慢调教。但胡适没有,至于其中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原本,胡适是想让儿子考清华、北大,但眼下这境况,怕是一般大学的校门都难进了。于是,胡适只得当机立断将儿子胡思杜安排到了美国留学,在这之前,胡适长子已经到了美国留学。

  当时国外的留学费用和今时一样昂贵,长子留学美国时,不堪重负的胡适曾在日记中写到:

  大儿子现在进了大学,每年要一千二百美金。我明年要是走了,我就得想法子去到什么用金子的地方,教一年书,替大儿子挣两年学费。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胡适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只得将胡思杜安排到了经济水平低一些的美国中部。

  随即,胡思杜被送往美国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这期间,胡适与儿子依旧没在一块儿。

  送到美国留学后的胡思杜一点儿没让父亲省心,在“天高皇帝远”的美国,他很快沾染上了美国社会青年的恶习,并因此遭到了驱逐。

  最终,胡适辗转为儿子转了两所学校,历时八年后,多门成绩不及格的胡思杜不仅连一纸文凭都没混到,还被驱逐回了国。

  望着这个老大不小却不成气候的儿子,胡适眉头紧锁。说来,任何一个拼死拼活送儿子留学八年的父亲,面对这样的儿子,都是会气不打一处来吧。

  但此时的胡适,似乎还未反省过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天下的父母大抵如此,在怨恨子女不成器时,往往忘了审视自身。

  试问,如果胡适给够了孩子关爱,给够了陪伴,做好了教育,孩子能落到这种田地吗?

  原本,即便到了如此田地,胡思杜也是可以靠拼爹谋得一份不错的差事的。但面对各路给儿子安排体面工作的人,胡适只摇头摆手拒绝说:不可胜任,不可胜任。

  最终,胡思杜被胡适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当了图书管理员。胡适显然不想儿子一辈子当图书管理员,他此举只是想让儿子静心、多看书长学问。可这般良苦用心,从小和父亲不亲近,又长期未生活在一起的胡思杜能明白吗?

  胡思杜回国仅仅几个月后的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开展抢救运动,用飞机空运出陷在北京的专家学者。

  作为国际知名学者的胡适,自然在“抢救”名单中。可胡适走时,唯独没有带上次子胡思杜。临行前,胡适只给他留下了一箱细软,这箱细软最后还被胡思杜交到了组织上。

  关于胡思杜没有跟家人一起离开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胡思杜一直对父亲不满,不愿意与他同行;第二种说法是,当时胡适匆忙,唯独落下了胡思杜;第三种则是说胡思杜认为自己没有做对不起党国的事情,没人会把他怎样所以他不需要走。

  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间接说明:胡适与胡思杜的父子感情多少存在一定的问题。

  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所写的《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其中有些言词对胡适来说堪称侮辱,直接违背了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震动。

  看到文章后,胡适表面看起来分外淡定,他只将这篇文章剪下来并贴在了9月27号的日记本上。在文章旁边,胡适还写了一句:“小儿此文是奉命发表的”。

  此后,胡思杜还公开宣布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此时的胡适面对这一切,也未有任何表示。

  公平来讲,胡思杜此举很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因为当时的形势下,胡适是被批判的对象。但即便如此,能让亲生儿子做出这等枉顾人伦的事情,也足见胡适家庭教育的失败。

  此后直到胡适去世,他与幼子也未曾再见一面。直到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病辞世,他甚至也不知道,早在5年前,他的幼子就已因种种原因上吊自杀了,那年,他年仅36岁。可叹长相俊秀的他,却终因性格问题和未有所成(也有成分因素)的缘故,竟始终未曾婚配。

  因为不知道儿子早已过世的缘故,胡适还在遗嘱中嘱托将个人财产平分给两个儿子。

  即便儿子已大逆不道地宣布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他也依旧不忘将财产分给儿子,从这点就足见胡适对儿子胡思杜的爱从来是一分不少的。

  但父母对孩子的爱,从不应该仅体现在财产上,而更应该体现在给予陪伴和好的言传身教上!

  不知临终时,曾经的北大校长胡适,是否在遗憾中悟到了什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