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退出]

您现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古代国际货币的良币驱逐劣币法则

发布时间: 2025-07-26 20:54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

  自古以来,“劣币驱逐良币”作为金属数量货币的法则,已被世人接受。然而,这个法则只在古代各国的国内货币流通中有效,因为劣币受到发行国国内法律的支持,可以代表良币的价值行使货币职能,所以才被持有者优先使用,形成繁盛的流通。然而,用于国际贸易的金属数量货币,情况却截然相反。由于出口商不接受外国劣币,只接受良币,古代国际贸易中便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法则。

  同种金属的钱币中,存在有劣币和良币。譬如,罗马共和国后期,阿斯铜币的名义价值是1罗马磅(12盎司,327克)青铜。罗马共和国政府垄断阿斯铜币的制造,持续减少对阿斯铜币铜金属的投入,阿斯铜币的重量从12盎司逐步减少至10盎司、6盎司。新旧阿斯铜币并行等价流通的条件下,其中含铜量6盎司的阿斯铜币,相对含铜量10盎司的阿斯铜币,就是劣币;而含铜量10盎司的阿斯铜币,相对含铜量6盎司的阿斯铜币,则是良币。

  在大小不一的阿斯铜币并行等价流通的条件下,人们将劣币支付出去,使劣币充斥市场,而将良币收藏或者销毁,使其退出流通,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其结果是,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转为罗马帝国的时候,市场上阿斯铜币的实际平均重量,已经降至不足半盎司(11克左右)。

  不同种类金属的钱币中,也存在有劣币和良币。譬如,罗马共和国后期,1枚狄纳里银币重量1/84罗马磅(3.89克),名义价值为16枚重量1/6罗马磅(2盎司)的阿斯铜币。不久之后,阿斯铜币发生了减重,从1/6罗马磅减至1/12罗马磅(1盎司),名义价值仍然是1/16枚狄纳里银币。这时候,相对含银量1/84罗马磅的狄纳里银币,含铜量1盎司的阿斯铜币,就成为劣币;而相对含铜量1盎司的阿斯铜币,含银量1/84罗马磅的狄纳里银币,就成为良币。人们将阿斯铜币支付出去,使其充斥市场,而将狄纳里银币收藏或者销毁,使其退出流通,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将劣币驱逐良币法则进一步描述为:“如果二者以相同价格兑换,劣币驱逐良币”。我对劣币驱逐良币法则的描述则是:“二者比价确定、在一国境内并行流通的钱币,劣币驱逐良币”。

  古代国际货币不同于国内货币,其主要特点是相对稀缺性。一个国家需要对外国商品进行货币支付,需要提前通过降低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来换取国际货币。

  国际货币是在国际支付中最具信誉的货币,由少数在全球国际收支中占据较大份额的国家制造发行,类似于现代的可兑换货币。

  可兑换货币(convertible currency)指具有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的能力,且在国际经常项目支付上不被限制的货币。

  世界货币史研究发现,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现代可兑换货币的古代国际货币,它不仅可以自由兑换成其他王国的货币,而且许多王国的国际支付,需要使用本国货币高价购买这种古代国际货币,或者低价出售本国商品来换取这种古代国际货币,用来作为国际支付手段。而发行这种古代国际货币的国家,通过占据国际货币的优势地位,从中获取巨额的超额利益。

  不可兑换货币(inconvertible currency)是由于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无法与其他国家货币自由兑换的货币。

  外汇管制是近代出现的、保护本国货币不受国际游资冲击的制度。有些国家宣布自己的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只不过是放弃了本国的外汇管制。然而,要使一国的货币成为国际上的可兑换货币,还需要这个国家在全球国际收支中占据较大的份额,从而使持有这种货币的人能够在国际收支中将这种货币支付出去。

  古代各国用于国际贸易的货币,并不遵循“劣币驱逐良币”的法则,而是遵循“良币驱逐劣币”的法则。

  欧洲中世纪晚期,杜卡特金币驱逐弗罗林金币的案例,就是这一法则的体现。当时,欧洲的商品经济出现复苏,单一狄纳里银币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意大利半岛首先出现了货币品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公元1201年,威尼斯开始生产价值24枚狄纳里旧银币的格罗索银币,引发了欧洲各王国的仿造。格罗索银币一度作为国际货币被使用。

  公元1252年,佛罗伦萨开始生产价值240狄纳里旧银币的弗罗林(florin)金币。弗罗林金币使用纯金制造,理论重量3.5克,黄金成色98.6%。由于弗罗林金币质量优良稳定,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主要货币。数十年后,弗罗林金币被欧洲大约150个国家和地区所仿造,格罗索银币则退居为各国国内商品交换的货币。

  佛罗伦萨发行弗罗林金币的时候,威尼斯的格罗索银币成色已经开始下降。威尼斯为欧洲各王国制造低成色的格罗索银币,从中获取暴利。结果,格罗索银币在欧洲各国的国内流通中发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各国仿制的格罗索银币成色不断下降。于是,威尼斯共和国为了捍卫自己的货币霸权,维护其制造发行货币的国际地位,决定制造高质量的金币。

  公元1284年,佛罗伦萨发行弗罗林金币的32年之后,威尼斯共和国大议会下令发行“杜卡特”(ducat)金币。

  威尼斯共和国制造的杜卡特金币含金量比佛罗伦萨制造的弗罗林金币更高,理论重量3.545克,超过弗罗林金币的3.5克;黄金成色为99.47%,超过弗罗林金币的98.6%。于是,国际市场上呈现出“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形,欧洲各王国纷纷按照杜卡特金币标准生产自己的金币。于是,杜卡特金币作为国际贸易货币,逐步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公元15世纪,杜卡特金币替代弗罗林金币,成为地中海乃至整个欧洲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货币。

本文标签:

更多相关资讯

推荐内容

MORE